网评
打印

应付扶贫检查要克服“三种思想”

扶贫检查,是推进扶贫工作落实的必要手段。可在现实中,一提到扶贫检查,一线扶贫的工作人员如临大敌、叫苦连天、诚惶诚恐。应付扶贫检查,真有那么“难”吗?一线扶贫工作人员需克服三种思想,让应付变得不再难。

克服“应付”思想。要防止工作“两张皮”现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是一套,应付各级各方检查又是一套。还要防止“只唯上”现象,所有软件工作都能做到一流,可对实际情况不管不顾。更要防止“只管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目标不明确,出力不讨好。如果一线工作人员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那么软件资料、表册卡档就是基础性工作,不仅是精细化管理的必需,更是动态变化的有力依据,那么,何难之有?

克服“怕累”思想。有些干部思想上不愿住在农村,或是工作不愿深入群众,“身在曹营心在汉”,则晚上住在村里和家里又有何区别?若是能真心深入群众了解实情,根据村情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对策,沉下身子,撸起袖子,甩开膀子,白天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又何必在乎夜晚住在哪呢?如果不考虑工作实际情况,而一味要求住在农村,违背了政策初衷,干部有怨言就在所难免了。

克服“怕惹人”思想。现实中,有一部分群众早已从思想上把政府的扶持当作理所当然,政府的扶贫也就变成了“养懒汉”。而一些游离于贫困边缘、还想“争口气”的农户,那点本就脆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支柱,在源源不断的各种特惠政策“与己无缘”的现实面前,因心理失衡而彻底崩塌,不仅对扶贫工作不满意,甚至为了讨个说法到处上访,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因此,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在对象精准识别方面,一定要克服老好人思想,敢于担当,该退出的坚决退出,该惹的人毫不留情。只有将工作做实做细,内心真正公道正派,拿出一身正气,让群众真正信服,才能排除干扰,使工作不再难做,使检查不再“难应付”。

(张彭飞)

莫让作风问题成扶贫“绊脚石”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投入到扶贫的战场,各种问题也随之浮现:漠视群众疾苦,不能视贫困群众为亲人,无法打成一片的有之;能力欠缺,对扶贫政策掌握不透,措施制定不精准的有之;走形式,耍花架子,经常西装革履、车接车送,人到心不到的有之;更有甚者出现了对认真帮扶的同志喝彩叫好者少,嘲笑鄙夷者众的现象。作风问题成为了精准扶贫路上的“绊脚石”。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关键是要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抓好落实就要正视问题,深挖根源,明确认识到脱贫攻坚不仅是政治责任,更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一把标尺,要做好扶贫工作,就要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砸碎拦路“绊脚石”。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员最讲认真”。认真负责,再难的问题都会变得容易;不认真细致,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针对现阶段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打好作风转变“攻坚战”,砸碎精准扶贫“绊脚石”。有了严的精神、实的作风、真的干劲,就能拿出超常举措和过硬办法,就能扎扎实实干好扶贫攻坚工作。

(宋一帅)

让“文化自信”常驻于“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自信,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清廉从政、惩贪治庸等精髓,至今仍闪耀着思想光辉,具有恒久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孕育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是一座座伟大的精神丰碑,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航灯和信念路标。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一些人的信仰陷入一种无根、无魂、无序、无力、无声、无信的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等等事实警醒我们党员干部:人一旦理想信念滑坡,精神家园失守,就必然会行为失范、自食恶果。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坚持从先进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时刻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张涛)

莫把“绣花”工夫当成花拳绣腿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关键期,成为统揽全局的政治任务,各地都在紧张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笔者认为,脱贫攻坚要下好“绣花”功夫,就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以持之以恒的信念、抓铁留痕的韧劲把工作做细做实,切忌耍花拳绣腿,好大喜功,大而化之。

坚持因地制宜,切忌“高大上”。农村的贫困面大量广,因病、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劳力等致贫原因五花八门。帮扶单位要发挥职能优势,指导村两委会,认真分析村情,制定脱贫规划,切忌高大上,让群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要深入实地走访每位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制定脱贫方案,重点突出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让贫困群众看得到希望,坚定脱贫信心。

坚持精准施策,切忌“急功近利”。首先要把准“脉”,通过入户了解、走访邻里、实地勘察,明确贫困户贫在哪里?困在哪里?只要把准了“脉”,对症下药,才能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同时,也要定好位,坚持扶贫扶志、内外结合的原则,让脱贫攻坚从“输血”变为“造血”,不仅要送钱物、送技术、送关怀,还要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切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坚持精准发力,切忌不接地气。要统筹规划,倾斜人力物力,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要修正完善,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完善“蓝图”的设计,让脱贫规划、帮扶措施更符合村情实际;要系统思维,注重细节,以抓铁留痕的韧劲,解决好每户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切忌好大喜功,大而化之,不接地气。

(杨官贤)

编辑:韩琳


上一条:拧紧预算“水龙头”念好内控“紧箍咒”——宝鸡市严管公帑强化源头治腐
下一条:腐败顽疾制约拉美经济转型升级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