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零基预算,不仅提升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能力,保障了重点支出需要,而且打破了既得利益固化格局,压缩了权力寻租空间,从源头上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谈及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对源头治腐的意义,宝鸡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阳深有感触地说。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是强化源头治腐的重要环节。去年以来,宝鸡市对标全面从严治党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突出管钱限权,落实“两个责任”,紧盯财政预算、资源配置、财政内部控制建设等关键节点,创新制度,强化监督,拧紧“水龙头”,念好“紧箍咒”,使财政资金绩效和廉政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以往各部门预算安排都是以上一年度的预算额作为参考,按一定比例增加,这就为资金滥用和权力寻租埋下了隐患。”李晓阳介绍,去年以来,宝鸡市在367个市级单位全面推行了以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彻底打破了“基数+增长”的传统预算编制模式,以零为基点编制预算,打破基数,一年一定。通过这项改革,去年当年就压减调整专项资金21%以上。同时统筹财力全面实施综合预算,将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存量资金与预算财力捆绑使用,统筹安排项目,真正做到了“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从体制机制上规范财政收支管理,既保证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需要,又断了“小金库”的财路,有效防止了“乱收费、乱花钱”行为。
“以前预算的项目资金到年底没花完还可以结转到下一年,现在则会被财政收回。”宝鸡市市级某预算单位一名负责人坦言,“这就要求各部门年初编制项目预算时力求客观准确,想虚报项目套取资金是行不通的。”去年,该局就因年初编制的渭河综合治理项目未如期完成,274万项目资金最终被收回。这是宝鸡市对专项资金严格实行目录清单和项目库管理带来的新变化。通过对专项资金进行清理、规范、整合,该市市级专项资金种类压减到64项,未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则不予安排资金。宝鸡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强化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建立了考核通报、挂钩收回和督查问责“三项机制”,确保资金分配科学、及时拨付、尽早见效。通过这项改革,从制度上既解决了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小、散”、支出结构固化、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又突出了资金使用部门的主体责任,提升了财政部门监管成效,加强了资金安全风险防范。
为有效防止资源配置低效和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宝鸡市还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实施财政投融资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在项目筛选、投资决策等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降低资源配置的行政色彩。去年他们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用5亿元母基金撬动金融资本68亿元,有力支持了农村公路进村“最后一公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地下综合管廊、5个贫困县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市财政局还联合各项目主管单位制定下发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实现了项目全程监控。
财政资金管理涉及预算编制、项目安排、指标分配、资金收付等多个业务环节,关节点和风险点较多。为此,宝鸡市财政局坚持刀刃向内,把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建设作为预防腐败的重要着力点和确保资金安全的生命线来抓,创新内部监督模式,强化财政专职监督检查机构在内控内审、监督检查、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内部监督职能,依托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立财政支出事中警示和纠错机制,实时监督财政专项资金指标管理、分配使用和支付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纠正。同时制订完善了政策制定风险、法律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等8个专项内部控制办法,并紧盯重点岗位、重要节点、重要人和事进行风险分析和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梳理出138张流程图、266条风险控制措施和36张业务表单,率先在全省财政系统完成了内控建设,省财政厅在宝鸡召开了市县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现场推进会。
“财政管理改革的力度体现源头治腐工作的力度,我们将在抓源头、提绩效、强监督、防风险上下大气力,积极探索,不断织密织牢财政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让纳税人的钱真正花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刀刃’上。”李晓阳说。
编辑:马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