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群众路线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坚持执纪为民导向,下移工作重心、找准工作定位,积极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形成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机制,着力健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促使纪检监察系统贯彻群众路线的常态化、制度化。
一、坚持执纪为民导向,积极探索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中央和中央纪委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方面提出了很多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作出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工作部署。但在监督检查和办案工作中我们感到,有些惠民政策并未得到真正落实,或者在现实中变相、走样,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有所淡化之外,相关政策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导致落实的程序不明确、措施不得力、检验标准不科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纪检监察机关来说,从监督的角度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把执纪为民作为工作的根本原则和重要导向。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一个坚持,两个依靠”的基本工作思路,即坚持执纪为民导向,依靠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依靠制度创新深化和提升反腐倡廉建设。为此,2008年我们围绕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问题等方面,确定了40个重大课题,在全省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大调研”活动,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初步形成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把群众路线的要求具体化规范化的总体思路,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起,连续在全省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年”、“执行落实年”和“深化提升年”活动。在总体思路上,注重解决带有全局性、普遍性的问题,注重解决社会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注重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注重解决反腐倡廉工作实际急需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从研究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实践经验,先后推行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成果,逐步建立起维护群众利益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工作机制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围绕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总结提炼群众创造的鲜活经验,创新推出了17项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成果,在督促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改进作风、规范履职行为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围绕端正党风政风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常态机制。针对一些基层干部怕见群众、怕接信访,群众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解决等问题,率先在县乡纪检监察机关推行领导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群众自主选择接访领导61464人次,被点名领导包督办、包协调、包反馈信访问题62570件次,使基层信访办结率提高到91.5%,重复访、越级访明显减少。目前,这项制度已延伸到市、县直属部门班子成员和重点行政村,在督促和引导基层干部转变作风、联系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乡镇公务接待负担重,甚至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问题,推行基层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全省96%的乡镇建立“廉政灶”,上级机关到基层调研检查,一律在“廉政灶”就餐,乡镇接待费用平均下降40%。目前这一制度在全省快速拓展延伸,已覆盖33%的省直单位、28%的市直单位和23%的县直单位,在落实厉行节约规定、遏制公款吃喝之风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针对一些基层“窗口”单位官僚作风、衙门习气严重的问题,在全省推行基层便民服务制度,全省建立市、县级便民服务大厅111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457个、村级便民服务站21100个,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在政策落实、群众办事、信访投诉等方面,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2013年,推行了民情直通车制度,依托便民服务平台,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快速受理、查办群众信访举报问题;推行了民主测评政风行风制度,综合采用语音外呼系统、网络、短信、信函、问卷等多种手段,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对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行政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作风情况进行测评。进一步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二)围绕维护群众利益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制度,实行统一价格、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了药品供应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药品流通成本,药价平均降幅50.8%。目前,这一制度已在全省各级医院全面推行,共遴选配送企业74家,启动了高值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建立了2177个品种、规格的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目录和17299个品种、规格的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目录,药价比国家零售指导价整体下降24.56%,群众的药费负担进一步减轻。针对基层信访举报量大,乡镇纪委办案力量不足等问题,推行乡镇纪委办案协作区制度,将同一县(市、区)内的乡镇进行合理划分,建立乡镇纪委办案协作区445个,统一调配办案力量,初核案件线索706件,立案查处重点案件511件,处分526人,有效提高了基层办案的及时性和工作水平。针对一些信访久拖不决、处理不到位,甚至出现重复访、越级访的问题,在县以下纪检监察机关推行信访听证终结制度,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听证、调解和评判,提高信访问题处置效率,全省召开听证会议827场次,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902件次,终结775件次,防止了缠访、重复访和越级访的延续和升级。针对取消办案指标之后、一些地方办案工作有所放松的实际,出台查办案件工作年度考评制度,对案件查办、办案质量、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等实行量化综合考评,夯实办案责任,促进各级履行办案职责。2012年,全省初核、立案、处分三项办案主要数据较考评前的2011年分别上升61.2%、51.4%、57.3%。2013年1-11月份,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同比上升了34.9%、37%、40.3%,查处了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以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围绕引导群众参与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依靠群众的治本机制。针对村级监督机制不健全、对村干部监督不力等问题,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由村民或村民代表选举产生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级事务和村干部进行监督,弥补了村级自治组织缺乏监督的制度性缺陷,为全国人大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立法提供了实践依据。目前,这项制度已在99.8%的行政村建立。去年以来,我们又按照这一思路,创新推行居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着力解决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协商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政府采购存在运行不透明、暗箱操作滋生腐败的问题,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建立网上交易平台,公开询价、招标、采购等环节,让群众监督采购过程,有效预防了腐败问题的发生。2013年通过全省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完成采购项目922项,节约资金2.12亿元。针对党政“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在市以下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向纪委全委会述廉制度,在发挥纪委委员监督作用的同时,采取述前访廉、网上公示述廉报告、吸收群众代表参与测评等方式,增强述廉监督的公信力,实现了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有效监督。目前,全省共有56600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述职述廉。此外,我们还在推行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向重大建设项目派出监督检查组、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报告等制度中,增加了维护群众利益的内容以及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的环节,依靠群众促进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干部廉洁履职。
三、建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的体会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到,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建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常态化工作机制,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必须有心系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迎难而上、破解难题的坚定决心,坚持以人为本、执纪为民导向,紧紧依靠群众推动制度建设。
一是在工作目标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服务群众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对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对群众的疾苦感同身受,心系群众,树立以制度建设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困难的坚定决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把群众作为制度建设的评判者,推行任何制度,首先看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是否受益,只要群众坚决支持,就要大胆推行。
二是工作思路上,紧紧依靠群众,把群众支持作为制度建设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性很强,会触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障碍很多、难度很大,只有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才能找到深化发展的力量之源。正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我们才解决了大量工作难题,使17项反腐倡廉制度得到顺利实施。
三是工作方法上,密切联系群众,把尊重群众首创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遵循。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主动深入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发现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及时总结并上升为制度。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评判中检验制度,及时发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提高完善制度,使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群众。
四是工作重点上,关注群众诉求,把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纪检监察工作涉及面很广,要把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必须在制度建设中优先予以考虑,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实际成效。要把解决这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坚持务实管用、便于操作,使制度建设既解决现有问题,使群众满意,又推动一个方面的工作,使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水平提高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