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城郭传清誉
打印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稹,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一代廉吏,曾在扬州任职5年,不仅留下了“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词佳句,还留下了一段勤政爱民的佳话。顺治十七年(1660年),科举进士出身、时年26岁的王士祯被朝廷任命为扬州推官(清朝初期在地方设置的勘问刑狱的官职)。扬州南临长江,纵贯京杭大运河,自唐代以来就是江南商业和文化中心,到清代康乾盛世,仅盐课一项就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在这个淮左名都,年轻推官王士祯所担负的责任可目不轻。

上任伊始,王土祯就展现出清廉爱民的本色。扬州琼花独绝天下,每年春天琼花盛开时,观者如潮。当地每年举办“琼花观迎春会”,各级官吏都会参加,官员乘轿,仪仗骑马引导,兴师动众,招摇生市,尔后大摆筵席、大吃大喝,所耗钱财全向百姓摊派。王士祯经过实际调查后认为,迎春会其实是官僚们借以享乐的“挡箭牌”,民怨极大,便向扬州太守提出革除这一劳民伤财的陋习,以正官风、民风。太守觉得有理,予以采纳。扬州百娃闻讯拍手称快,争相传颂“王士祯”这个年轻推官的名字。

王士祯到任时,扬州盐商积欠税银达两万余两,无力偿还,许多人因此入狱,被施以重刑。对这类案件,一般推官要么拖延不问,要么借机勒索。王士祯接案后,了解到这些被拘押的当事者多系受株连,于是下令立即停止用刑,并以自己的官职作保将其全部释放。事后,王士祯多方募捐代为偿还税银,使这一积案得以处结。

真正考验王士祯的是受理所谓“通海大案”。顺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郑成功率抗清义士从海上入长江口,一度打到江苏。扬州、镇江等地不少民众予以支援。不久,郑成功舰队被清军击败。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借此事大兴刑狱,受牵连的人极多,一时间牢狱填满,民众惊恐。王士祯在理案时发现许多人是被诬告的。他冒着被冠以“故纵”罪名的风险,梳理出那些被故意夸大的、缺乏证据的案件,将一大批无辜平民百姓释放;同时将诬告者反拘,严厉惩办。王士祯有理有据地处置案件,得到清廷特派大臣的认可。

王士祯在扬州期间,俸禄有限,还要照顾父母妻儿,生活并不宽裕。即便如此,他待人却十分仗义,经常接济一些生活贫困者,包括邵潜、陈允衡、杜浚等文朋诗友。泰州诗人吴嘉纪评价王士祯:“俸米用不足,时时向人假”。福建人许天侨居扬州,生活贫困,进京赶考却没有盘缠,无奈来找王士祯。家无余资的王士祯只好脱下妻子的手镯赠给许天玉助其上路。王士祯在后来的《悼亡诗》里这样回忆此事:“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康熙四年(1665年),政绩卓著、名声远播的王士祯升任户部郎中,到京城为官。临行时,王士祯“身无长物,不名一钱,唯图书数十箧”,其在诗中写道:“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王士祯离开了扬州,但他公正、清廉、爱民的事迹和声名却永远留在了扬州。当地百姓兴建“三贤祠”,将他与历史上同在扬州做官、颇多善政的欧阳修、苏轼一起塑像,以示敬仰和纪念。


上一条:李先念:贪污腐化是侮辱自己人格
下一条:工作动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