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之后能随便吃肉吗?
打印

关于这个问题,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了一则故事:仇泰然在四明当太守,与手下一个幕僚非常要好,一天问他:“你家日常费用要多少?”回答说:“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钱。”仇泰然问:“何用许多钱?”回答说:“早上买点肉,晚上吃菜羹。”仇泰然吃惊道:“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这本笔记集里面,还记述了不少“当官之后不随便吃肉”的宋朝官员故事。

李若谷,字子渊,宋仁宗时举进士,官最高时位居参知政事(当时的宰相)。李若谷每到一地任职,都特别重视民生,或减轻民众税赋,或动员大户捐款修桥铺路,堪称宋朝勤政廉政模范。他在长社当县令时,每天在墙上挂一百铜钱,用完即止。

苏轼贬官齐安,每天不过用一百五十个铜钱,用竹筒装着,没有用完的留着招待客人。他在《与李公择书》中说:“饮食的欲望,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每天加以节约,这也是爱惜福分和延长寿命的好办法。”

张无垢,即张九成,博学多才,被宋高宗亲选为状元。张九成廉静自爱、直言敢谏,宝庆初年(1225年),朝廷特赠其为太师。《鹤林玉露》记载,张无垢说:“余平生贫困,处之亦自有法。每日用度不过数十钱,亦自足,至今不易也。”

对仇泰然等官员的“当官之后不随便吃肉”,罗大经十分赞赏,他在《鹤林玉露》这本笔记集里面深有感触地说:“大凡贪婪淫荡的过错,没有不是从奢侈开始的。节俭就不会贪婪淫荡,这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

对于这些“当官之后不随便吃肉”的古代官员来说,他们即使是用自己的俸禄也“居常不敢食肉”,更不用说打公款的主意了。这不仅仅是个人居家精打细算的问题,实际上还是观察一个人从政道德高下的“晴雨表”。

对此,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就说得十分深刻:“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也就是说,饱食鱼肉,酒醉醺醺,使人神志不清。如果饮食清淡,就肠胃清洁虚空,没有污秽渣滓,这就可以使人的精神大振。奢侈就会擅自索取,苟且追求,人的志气就很卑微屈辱。一旦勤俭节约,就无所求于他人,自己心里也不会惭愧,这是可以培养胸中浩然之气的。

现如今,公款吃喝奢侈浪费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人反映,公款吃喝、公款接待已成一些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就连权威媒体也大声疾呼:“嘴上腐败”应尽快入刑治罪!

对此,我的看法是,“嘴上腐败”入罪或许是一种震慑。“当官之后能随便吃肉吗”,这也应该是我们解决公款吃喝奢侈浪费问题的一道“必答题”。当然,我并不是说如今当干部之后都该“不食肉,只吃菜”做“苦行僧”,那样既不符合实际也很可能把身体搞坏,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还是必须要有的吧?


上一条:别让太多“秘密”屏蔽了信任
下一条:从“夙夜在公”想到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