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在公”,因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讲话中用到,一夜之间为大家所熟知。这个词语出自《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就是夜以继日地勤勉与公务。如果仅这样理解,未免囿于浅尝。在《尚书·皋陶谟》里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彩有帮”的一段话,大意是,坚持高尚的理念和科学的路线,夙夜不懈地勤勉工作,就一定会把家国治理得善好、昌明。这一篇文章是皋陶给帝舜的谋议,饱含着“夙夜在公”的道理。
“夙夜在公”并不是简单指一天24小时不停地工作,而是指一旦在位,成为公仆,就全心全意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事业之中。这是一种献身与献心完全统一的状态,此时,个人与家庭的小我意识,空掉了,转为大我的公而忘私的境界。《史记》记载田穰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中华文化的政治哲学认为,从帝王到百官,“承天景命”,都是在“替天行事”。孔子在《易》的系辞里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从道法自然说起,天地的品德是使天下万物生生不已。人居天地之间,是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称“三才”,最有能力,也最有义务承担替天法道的使命,让百姓乃至万物和谐幸福地生存。可是,天地不言,在位的公仆们要依据什么来操作呢?
张居正做到了到位的回答。他说:“天无视听,而以百姓之视听为视听;天无好恶,而以民心之好恶为好恶。但百姓每所公好的,便是天下之福;百姓每所公恶的,便是天下之祸。”“人心之所在,即天理之所在也”。这样看来,“夙夜在公”也含有对百姓、对民心要恭谨敬畏的意思。
再具体到“行事”上,就是“兢兢然戒谨,业业然危惧”的状态。天下的事纷繁复杂,变化多端,不仅要日夜操劳、勤勉工作,而且必须在规律的轨道上,法则的范式里,科学精准地应对各种机遇、挑战、矛盾、问题。一旦失察,一有差错,就会成为百姓的祸害,而且层级越高,损害就越大。所以,魏征就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还有,上级给下级做“夙夜在公”的表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所担心的就是执政者历时长久,安逸放纵,怠惰奢侈,养成风气,无法扭转,最终导致“人亡政息”。毛泽东当时给出了答案:“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做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也正是对这“历史周期率”的高度警觉和强力应对,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种以人为本、“夙夜在公”的表率,一级一级传导到全党、全社会,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正能量就会无穷无尽地生发出来。
浏览中华典籍,我们大略可知,“夙夜在公”不仅仅是一种勤勉的工作状态,更是一种大公的品格、人本的境界、献身的精神。如今,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不可囫囵吞枣,一掠而过。还应细品深思,于平易中领会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如能反观自照,审视和拷问自己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等,以及与十八大精神及“八项规定”还有多少差距,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