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陕西省组成课题组深入西安、宝鸡、安康三市的五个县区,对300多户农民进行了走访调研,从小村庄折射出大农村发展情况。当前新农村建设虽然面临大好形势和有利条件,但调研发现还存在着“四低”和“四个瓶颈”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四低”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加大,生产效益降低。对354户的调查显示,82.5%的受调户认为购买生产资料方面的开销比上年更高,其中,种子每斤平均增加1.67元,化肥每袋平均增加21.1元,农药每瓶平均增加5.2元。34.5%的农户来自粮食、蔬菜或水果方面的收入在3000元以下;46%的农户来自粮食、蔬菜或水果方面的收入在3000~5000元;仅19.5%的农户来自粮食、蔬菜或水果方面的收入在5000元以上。
二是以分散耕作为主,土地流转低。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在现实中一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有些农村在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而且以分散耕作为主,基本保持一家一户经营模式。7.8%的农户有耕地转包情况,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4.3%。
三是贫富差距悬殊,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对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显示,最富有的农户年人均纯收入42040元,最低的是475元,相差88.5倍,贫富差距悬殊。2011年西安市户县潘家堡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459元,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接近。但是在剔除了该村收入极高的私有企业老板后,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000元,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四是务工变动频繁,劳动技能低。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农民外出打工很少有长期从事固定工作的人,大多数人处于经营性的工作变动之中。而且只能从事一些边缘性的职业,干一些脏苦累险的工作。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打工月收入在1000~1500元。从务工收入增减变动情况看,66.7%的农户年收入增加在3000元以下,14.3%的农户年收入增加在3000~5000元,仅有9.6%的农户年收入增加在8000~10000元。93.7%的务工人员认为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工价变动所致,而不是从事了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二、农村发展面临的“四个瓶颈”问题
一是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还比较严重。虽然农民的收入不高,业余生活也比较单调,但他们都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我们分析,除了农民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之外,还存有严重的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在西安市农村,多数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只觉得自己已经衣食无忧,小日子还过得去,于是安于现状,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发展生产,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等靠要思想严重,以致于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
二是土地的分散耕作方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规模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集中规模经营土地,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显示,当前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4.3%。且多是农户的个人行为,流转的土地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使许多想多种地、想集中连片种地的农户或者农村经济农户不能得到足够的土地,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三是粮食安全与设施农业存在争地矛盾。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证基本的耕地保有量。而要发展设施农业,必然要占有一定的耕地。在有限的耕地上,既要稳定粮食生产,又要发展设施农业,如何处理粮食安全问题与发展设施农业矛盾,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四是缺乏年轻有文化的后继带头人。在调查走访期间,碰到的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几乎看不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安康市农村,特别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刚毕业的学生大都在城里找到工作岗位后,在城里安家,离开祖辈父辈耕种的土地;40岁左右的青壮年,则把家里的耕地转包给他人,带着老婆孩子进城打工,挣了钱竭尽全力供孩子在城里上学,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缺乏年轻人,村里无法发展年轻共产党员,致使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缺乏活力。(据西安市、宝鸡市纪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