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网络舆情的局限性
打印

当下,因为网络表达的途径最为畅通,人们的表达过于依赖网络,网络声音被过度放大了。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整天生存在微博中、习惯从网络中获取信息,更容易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

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其实,中国远比网络所呈现出的舆情要复杂得多,民意远比网络更加多元。网络舆论场,只是中国民意舆论场的一部分,只是因为这个舆论场最积极最活跃,也最有影响力,我们常常误以为这里就是民意的全部。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极端声音更易得到传播,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极端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化声音更易得到传播,建设性的声音反而成为沉默的螺旋;对抗性的声音和对立性的观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沟通性的声音反被弱化;负面的声音集中呈现,正面的声音只是虚弱地存在。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局限性,并不是漠视它,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声音并不是民意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只是因为网络的强大,让那部分片面的、情绪化的声音放大了,甚至在传播中扭曲了。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编辑)


上一条:刘红凛:我国政党制度的创造性
下一条:张维为:中国在崛起大势中战胜腐败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