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五月,春满三秦。在泾渭分明自然景观的所在地——西安市高陵县,一场冲破体制藩篱、打破机制障碍的大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高陵县实施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是在坚持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情况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将其所有“三资”处置事项委托乡镇“三资”监管服务中心代为管理。“我们实施‘三资’监管,就是要在加快高陵城乡统筹进程中,切实解决好农村钱怎么花、物怎么管、事怎么干的问题,帮助村干部抵御诱惑,廉洁履职,维护农村的繁荣稳定。”高陵县委书记李毅如是说。
清理——摸清“三资”底数,明白“管什么”
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是开展“三资”乡镇监管工作的基础。透视该县近三年369起涉农信访件,253起都与“三资”问题有关,约占涉农信访总量的69%。高陵县长范九利感慨地说:“要保证高陵农村的和谐稳定,‘三资’清理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但自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高陵县农村集体“三资”家底基本没有搞过清查,加之受“新官不理旧账”的陋习影响,近30年各村“三资”家底基本都是一笔“糊涂账”,三资清理工作难度不小。
怎么办?
“高陵县在开展农村‘三资’监管工作中,始终注重发挥我省推行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深化村监会功能的有力抓手。”高陵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苏民社向记者介绍。高陵县在清理“三资”过程中,由各村村监会主任负责成立清产核资小组,按照“先核查、后理顺、再完善”的思路,通过对各村账目审查、实物清点,逐一摸清“三资”的金额、数量和用途,然后在各村民小组公示一周,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复议清查结果,形成最终结论,最后建立“三资”管理台账,报乡(镇)审查备案。
监管——规范程序,确保“管得住”
在具体监管中,高陵县注重建章立制,规范“三资”监管的日常运作程序,分别制定了《村级资金核算报账流程图》、《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流程图》、《农村综合招投标流程图》,主要对村级“三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必要环节、运行程序,做出明确设定,约束村干部的用权行为。村委会对处置村级“三资”事务的决策,须填写《处置“三资”事务登记表》,经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审查、签字、盖章后进行公示,在村民无异议后方可生效。这些具体的规章程序,大大提升了“三资”监管日常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有了完善的制度规范,乡镇的监管把关能否到位呢?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了高陵县姬家管委会罗家村来三资监管中心办理资金审批手续的报账员罗涛,跟随他实际“走”了一遍报账程序,没想到第一关就卡住了。他拿着一张“村级资金财务支出审核单”请管委会三资监管中心审批一笔办公用品和慰问品开支单,共计4600余元。尽管表上有村主任和村书记的签字,但三资监管中心的代理会计楚侃还是拒签了,这是为何?
原来,罗家村当时在购买办公用品时,商店正式发票刚好用完,采购人员就用收款收据代替了发票,而按照报账流程规定,要求必须出具正式税务发票才能入账。
“我们平时特别重视程序的监管。一般只要手续齐全,管委会三资监管中心主任就会签字,然后,村级代理会计会编制记账凭证等待报账,一般这个过程不超过两天。”姬家管委会主任杨琦向记者介绍。
据悉,除了村里每支出一笔资金,都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外,每笔资金收入、票据入账、资产处置、资源资产发包、重大经济事项招投标,三资监管中心都有严密的监管程序。
“群众现在对村里账目清晰了,对村干部的花钱行为,心里也有底了。”湾子乡东张市村许大伯边说边抬手做了一个扭水龙头的动作,“这就像给村干部上了一个阀,百姓心里踏实啊。”
管理——搭建平台,实现“管得好”
为把“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服务制”工作透明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2011年8月3日,高陵开通了“高陵阳光惠民网”。
据介绍,该网站实现了对“三资”经营情况的全程电子监控,对于资金超标支取和资产、资源变动等异常情况,系统可自动提醒或“堵卡”,同时还具备全程电子留痕功能,可对账务处理进行全程记录,每笔业务、每个环节的处理过程,在系统中均可追溯、查询。网站开通以来,已受理群众举报5起,拒付不合理开支7万余元。
同时,高陵还在所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触摸屏查询机,每个查询机同时连接42寸液晶电视同步显示信息,触摸屏查询机上对各村的资金、资产、资源数量、变动情况等,既有收支结果显示,又能反映审批流程,真正实现了农村“三资”集体用得清楚,群众看得明白的目标。
“这项制度的关键是‘村里花钱不管钱,乡镇管钱不花钱,农民享有支配权。’实践证明,这是从源头上遏制农村腐败、从基础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根本上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有力抓手。”高陵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三资办主任王雷自信地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陵“三资”监管的成功尝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批示,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向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