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虽已闭幕,围绕腐败与反腐败的话题依旧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其中,腐败现象是否已积重难返,“越反越多”?反腐败斗争应坚持“持久战”还是“速胜论”?群众参与,能否成为反腐“生力军”?这些问题,成为人们对当前反腐形势的追问。
追问:腐败现象积重难返“越反越多”?
2011年新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1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情况。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人们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2010年,有近14.7万党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近12万人受到党纪处分,3.8万余人受到政纪处分。案件的查办,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9.7亿元。
暴露出来的腐败案件越来越多、案值不断增大,让不少人对反腐败斗争产生了悲观情绪,认为腐败是一种社会顽疾,积重难返,无法根治,“反腐无用论”“反腐无效论”一时间扰人耳目。
对此,中央纪委副书记干以胜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反腐败无效论、无用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腐败分子或严重违纪的党员只是极少数,中共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所谓“腐败越反越多”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必须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他用一个统计数据来证明:2010年受党纪处分人数占党员总数的比例约为1.5‰。按照违纪性质来区别,受处分的这些党员并不都是腐败分子。有些是属于因失职、事故等原因受到责任追究,还有些是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违纪行为受到处理等等。其中因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受到党纪处分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占受处分党员人数的比例并不大,占党员总数比例就更低。因此,腐败分子或严重违纪的党员只是极少数。
追问:反腐败斗争坚持“持久战”还是“速胜论”?
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彭长健、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原副检察长毛建平……近年来,重庆市声势浩大的打黑除恶行动,使一批危害一方的黑恶犯罪团伙及其“保护伞”应声倒地,人民群众对此拍手称快。
在采访中,专家们纷纷表示,“重庆经验”值得借鉴,但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应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反腐举措,充分认识到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毫无疑问,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将直接决定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成功与否,由此决定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说。
“反腐败成功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将腐败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二是这种低水平是可持续的。”任建明说,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追问:群众参与,能否成为反腐“生力军”?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的这一表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风清政廉是党心所归,风正气顺是民心所向。“反腐败要取得成效,必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政府唱独角戏是不行的。”任建明说,这也是全世界反腐败的一条基本经验。
开通“反腐热线”、开设举报网站……近年来,我国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越来越重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不断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与此同时,群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南京周久耕事件、温州“购房门”事件……越来越多的违法违纪案件线索,被群众通过网络等手段示之于众,进而被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事实证明,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相比,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对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进行了更多强调,也提出了更多举措:
——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重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及行政权力、公共服务公开透明运行,积极推广“制度+科技”等预防腐败经验;
——深入推进基层事务公开和透明,加大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力度;
——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
……
专家指出,人民群众参与越广泛,留给腐败的空间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