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直被人们视为做学问、搞研究的“净土”,既没有行政权力,也不投资运营。然而,近年来,招生录取受贿、科研大楼建设贪污等新闻不绝于耳,新近发生的武汉大学基建工程腐败案又添新例。可以说,高校已经成为腐败的新高发区。
高等院校,在一些人眼里,曾经是“圣洁殿堂”,是清净的场所,是卓然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张扬,各地人才战略的高举,高校产生了新一轮的大跃进,不仅是大幅扩招,人员数量大跃进,而且是大面积兴建楼堂会馆,在物质方面大跃进。这两个方面的扩容都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益,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借此插手基建项目,从中寻租;教师尤其是著名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出题、出书、演讲等获得高额的体制外收入。
这是有利可图的方面。但如果高校纪检部门约束有效,监督有效,腐败也不至于频繁发生。可惜的是,在这一系列高校腐败案中,高校自身的纪检机构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既然有利可图,监督又缺乏,腐败怎么可能不发生?按照这样推理,当前社会上是不是还有一些既有利可图又缺乏监督的地方或机构呢?这是更发人深省的问题。
净土就应当是净土,但这个净不能自己言净便可净,要想净土真净,便应当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让监督无禁区。其实,不独高校是净土,哪里都应当是净土,让各种社会监督合力,既以此还净土以清白,更造就十方净土。功莫大焉。■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