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平凡的“村官”。秉承着部队熔炉历练的精神品质,践行着立党为公的铮铮誓言,在生命最宝贵的20多个青春年华里,他把自己全部身心用在了帮扶解困和村集体事业上。
这是一个让人永远追忆的楷模。为了拔掉穷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费尽心机,用50年短暂生命换来了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他却是家徒四壁,境况之窘迫让人感叹不已。
他,就是陕西省韩城市芝阳镇东英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
“作为一名农村党员和支部书记,就是要时刻想着实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1984年,在换届选举中,从部队退役返乡的郭孝义全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从此,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东英村的发展上,带领东英村800多口人向穷山恶水宣战,誓叫穷村大变样。
在和其他村委委员对村上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后,郭孝义把修路和解决灌溉问题第一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面对捉襟见肘的村经济,资金短缺成为发展的最大阻力。郭孝义看了看自己的家底,最值钱的是一头耕牛。他没有犹豫,当天就把牛牵到集市上卖了1000多元钱,交给村上作为启动资金。在他的带动下,干部群众出工、出钱、出主意,很快使1.9公里路面拓宽到6米,铺上了石渣。
告别了行路难,郭孝义却没有满足,石渣路毕竟经不起过重的碾压。第二年,他又组织干部群众铺设柏油路。他主持召开两委会发出号召:“修路计划不能改变,干部带头垫付启动资金。身为支部书记,我自己首先保证不影响修路。”第二天,他就到信用社贷了5000元钱。工程竣工后,郭孝义把市上补助的钱给垫付资金的其他干部先行兑付,他本人的贷款则由自己来偿还。时至今日,5000元贷款还未还清。
东英人祖祖辈辈吃水靠肩挑背扛,庄稼靠老天下雨。2003年,一直寻思着解决这一问题的郭孝义抢抓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个机遇,跑项目,争资金,使村水站修复列入了韩城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实施后,不仅保证了人畜饮水,还解决了20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他因此也垫付了自家4000多元钱。
由于水站建在距离村上较远的数米深的沟里,水站设备的看护便由他和父亲义务承担了起来。晚上他们轮流留守在沟里的草丛中,一夜起来七八次去抓小偷。去年11月水站设备被盗,村民吃不上水。要买设备和水管,集体没有钱。郭孝义拿出了给在外上学女儿准备的1300元生活费,开始谋划着给村里买自来水管。11月23日,他揣着1300元钱,带领4名村干部去韩城购买水管。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几乎走遍所有的水暖门店,货比三家后,终于找到既便宜质量又好的水管。当时,送货方式却一时决定不下来。因为如果是货主送,运费只有30元钱,但要等到很晚才能送来;要是专雇一辆车,运费是70元钱,但很快就会送到家门口。最后衡量再三,郭孝义还是决定让货主送,因为这样可以节约40元钱。
可谁知道,因为送管子的车辆对路况不熟,陷于离村10多里外路边沟里。当时,正忙着在村民郭定亮家收合作医疗费的他,立即和身边的郭同川两人带着绳、锨等工具,开上农用三轮车很快赶到了出事的山沟,三个人铆足劲,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货车从沟里拖了出来。谁料,在晚上10时多返回途中竟又发生了意外。由于饥饿和寒冷,加之过度劳累,郭孝义不幸从三轮车上跌下,头部撞到硬坎上,致使大脑出血,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1岁。
郭同川在讲述到此时,已经悲痛欲绝:“郭孝义就是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为给集体节约40元钱而累死的。”
村民在整理郭孝义的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农村普通的党员和支部书记,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带领大家致富,时刻想着实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公家人就是要替大家办事”
如何尽快增加村民收入,是郭孝义梦绕魂牵的心结。
根据平时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郭孝义引导村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村民栽植高酸苹果200亩,柿子100亩。
进入每年的11月份,是苹果采摘、销售的季节,也正是东英村人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和村里其他农户一样,郭孝义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也是依靠苹果。然而,郭孝义却作出了一个令许多人不可思议的举动:早早地将自家的苹果以每斤0.73元的价格低价出售。由于卖得早,比后来价格每斤差了0.12元。
原来,入冬以后,村上苹果销售、农村合作医疗办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自来水修复等各项事情,都要他出面解决。郭孝义说:“我把自家的苹果卖了,就可以忙村上的其他事了。”
卖出去是硬道理。深谙此理的郭孝义为了解决群众的卖难问题,每年的苹果销售季节,就想方设法把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客商请来,进村扎营收购村民苹果。谁家苹果没有卖,他就安排人再联系客商,直到卖完为止。看到大面积发展起来的高酸苹果,他多次和韩城的中鲁果汁厂联系,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全部将村民种植的高酸苹果收购。
郭孝义常说自己是公家人,他的职责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村民建勇对养鸡很有研究,就是没有地方建鸡舍。郭孝义知道后,将已停办两年的学校教室腾出来给其建鸡舍。建勇养鸡致富后,表示要感谢郭支书的相助之情。郭孝义笑着说:“我是公家人,公家人就要替大家办事。你不要谢我,我还要感谢你给群众带了个好头。我要是为群众办点事都要酬谢,怕早给撑死了。”
养猪大户郭超多年养猪效益不好,一筹莫展。郭孝义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帮他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调整饲养时间,结果当年就盈利7000多元,去年还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郭超逢人便夸:“没有郭支书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全村养猪户70多户,年生猪存栏过千头,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
在郭孝义的真情帮助下,大多数村民挖掉了“穷根”,走上了致富之路。水通了、路宽了、村富了,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而今,东英村农民80%的群众都盖起了瓷砖贴墙、高大宽敞的楼板房,95%的人家里都有了彩电、音响、电冰箱,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正在逐渐形成。
可郭孝义家却依然住在20世纪40年代老祖宗留下的破烂土屋里,三间房子一间做卧室,一间为过道,一间是厨房。他殉职后,人们在他家里竟找不到一处放棺木的地方,只好把厨房的案板拆掉……
记者在郭孝义生前的工作日志中看到了他为村上制定的三年规划:“2006年冬拓宽主巷道;2007年硬化、亮化主巷道。争取国家对村里进行电网改造;2008年大搞规模养殖,给养殖大户解决场地,联系解决扶持资金……”
在先富和后富之间,郭孝义选择了后者
贫困户张爱玉,家里四间房子,7口人住在一个院子里。郭孝义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后,将村上的一处公房无偿提供给她居住和办商店。张爱玉的二儿子患风湿病,行走不便,婚事成了难题。郭孝义跑前跑后为其介绍对象,帮其成家。
村民郭虎权的女儿2005年考上西安理工大学,但5000元学费却让郭虎权一筹莫展,郭孝义得知情况后,在自己同时供养两个孩子上学、经济极度拮据的情况下,资助郭虎权500元钱。
“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他们的需求就是村干部努力的方向”,这是郭孝义在两委会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每到逢年过节,郭孝义都要逐户到村上的老寿星家拜年、慰问,和他们拉家常,话冷暖。就在殉职前十天,他还来到二组85岁的老人郭养善家,了解老人生活的需要和困难。只要为了村民,事无巨细,他都亲历亲为。一年365天,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只要他一收到邮递员送来的信件、报纸、杂志,就会亲自送到每一户村民的手中。在他去世时,包里还装着已经为村民办好还没有来得及送出的身份证。一桩桩,一件件,都倾注着他对群众的真情。
郭孝义的大女儿郭丽平哽咽地说:“上高中时,别人家的孩子每周生活费都在50元左右,可我每周还得从家里背馍吃,父亲每周只给5元钱,我只敢花3元,剩下2元还要准备买学习用具和资料。”“父亲是个好人,我们知道他把钱都用在村上了。他从来不乱花钱,多年来连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临死时还穿着二十多年前当兵时的黄军装,上面已是补丁叠补丁。”
尽管日子举步维艰,但郭孝义还是将救济的机会让给了困难群众。看到整日为集体忙前忙后,而经济越来越陷于困顿的郭孝义,村上几位干部便协商要为郭孝义办理农村低保,他知道后坚决反对。有一年春节前,原村委会主任郭建增给他扛来两袋救济面粉。郭建增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把面粉送到了贫困户郭喜民家。
几间建于50年代破烂不堪的房间,借来的砖垒起来摇摇欲坠的院墙,屋子里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这就是郭孝义的家。郭孝义的二弟郭秋义说,哥哥当了二十年的村干部,20年的变化就是在院子里盖了个猪圈,而且只养了4头猪,还没有形成规模。
“孝义是把心思都用在群众身上了,他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他高中毕业,有知识,有头脑,见多识广,凭他的本事和能力,要是不当支书,不管村上的事早就发家了”,84岁的老支书郭自力说。
现在的村支书郭福祥说,一位搞工程的战友邀请郭孝义到自己承包的项目打工,每月工资1800元钱。在他家境最困难的时候,去了两次后,可还是放心不下村上的事,回来后再也没有去过。别人当干部越当越富,而郭孝义却是越当越穷,因为他把大家致富放在了首位,掏着自己的腰包领着大家往前走。
如今,在东英村村口,立着一座石碑,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一世功业垂青史,终生心血铸丰碑”。这是村民自发为郭孝义这位平凡而伟大、普通而高尚、为民爱民的好村官树立的清风碑,是他们对这位好“村官”永志不忘的纪念!
在先富和后富之间,郭孝义选择了后者。他说:“群众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就有责任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他践行诺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