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政府向来被称为平民化政府,政府门前从不设警卫;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市政厅楼前湖滨花园专设有长椅供市民休闲之用:开会时“广而告之”任由百姓旁听;他们上班是官员,下班就是平民。有一小事例更值得我们揣摩:据说,一位副首相因图方便,曾有几次用公家的信用卡购买了私人用品,虽然事后皆及时还上。但还是被一位嗅觉灵敏的记者发现,从而,径直闯入她的办公室,翻查她的文件,查出她共挪用公款6000多美元的证据,予以曝光,使得这位本来人气很高,很可能成为瑞典第一位女首相的副首相,顿时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葬送了美好的前程。
一位小报记者,凭什么竟敢闯入一位副首相的办公室,随意翻查她的文件呢?凭一条叫做“公民有权查询政府文件”的法律条文。瑞典的官风不仅仅与此,百姓凭什么拥护政府、信任政府?官民在怎样一个环境下才能够得以融洽、和谐?瑞典的做法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答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百姓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评价咱政府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时间被大江南北所公认。由此,“三难”的无奈把百姓堵在了门外,丧失了政府的威信。此言是否属实,或许纯属个别。但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身边,就能够尝到此“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一大悲哀。您有没有见到哪一个政府部门的大门前没设警卫?那么,设警卫的用意究竟何在?是我们的治安不好吗?还是欲想把“坏人”挡在外面?
敞开来讲,应该是官风在作祟。我一个堂堂的什么什么级别的官,就理应受到这样的待遇,不这样能显出我的高贵来吗?不这样能显出我的威严来吗?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宪法就确立了人民政府的属性,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是为人民服务设立的,到如今,为何演变成为某人或是为某个部门“专用”的了,真正的人民却无权涉入。如果说政府应付的事多如此也就是为了创建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有这样的特权,那么,具体为人民办实事的部门,甚至企业皆在依样画葫芦,这就让我们有点犯晕了。真正办实事的人民进不来,你又算哪门子办实事的政府。
时下,“官气”十足的作风不仅仅在于政府。不知我们有没有发现或感觉到,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风气正在流行传播;有小汽车的看不起骑摩托车的;骑摩托车的看不起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的看不起徒步的;有钱的看不起没钱的;有地位的看不起平平的;依此类推有权有势的官儿自然就看不起无权无势的老百姓了。说到此,我们不禁要反问,在您当官儿之前是什么,在您有钱之前是什么,在您开上小汽车之前用什么代步,归根结底,我们起步是一样的,均是中国公民,统称老百姓。即是如此,为什么做出一点成绩来就忘了自己的身份,为什么只一身行头改变就忘了自己的身份,为什么只一身行头改变就忘了自己的本质?这让我们不得不证实一句童谣“不是我不留恋,只因时间在改变”,是啊!人随时间增长,事随环境而变。也许,这就是我们的风气,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封建王朝传承最完美的“官风气节”?时值今日,我们依然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在作祟。这与当今倡导创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思维一天得不到矫正,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腐败就难以根治。因为,思想的扭曲导致认识的畸形,官官相护,肆无忌惮地敛财;人人歧视,相互得不到尊重,如此,对人类发展无益,对社会发展无益,我们的和谐、我们的进步、我们的创新就更难以达成。瑞典官的秘诀在于真正能够放下“官架”,屈尊身先士卒为民请命。为此,此风当刹,当刹于刻不容缓,这就不仅需求在立法上,更应显现于道德上,以其规范我们的人格,得其形成官为民作为,民与民相帮的良好氛围。应是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