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追求什么?曾经被称为“政治明星”,如今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的吕日周认为,“事实上,每个干部都有三种追求,一是人民地位,希望得到人民的肯定、支持和表扬;二是历史地位,希望后人能有个好评价;三是官场地位,希望得到重用提拔。一个干部,当他把官场地位放到第一位的时候,那么涉及科学发展观的很多事情就办不好了。反过来,如果把人民地位放到第一位,历史地位放在第二位,官场地位放在第三位,那么许多事情就能办成(见2007年第43期《瞭望东方周刊》)”。吕日周从政多年,是一个有主见、有开拓精神的官员,他对官员追求的看法,既有他的从政体会,也有他的观察与思考,可谓见解深刻,发人深思。
官员的“三种追求”像三条路,追求不同,走的路就不一样,追求人民地位的往“人民路”上走,追求历史地位的往“历史路”上走,追求官场地位的往“官场路”上走。从理论上讲,当官就是为人民服务,官员应该往“人民路”上走,可现实中,“人民路”上的官员并不多,三三两两,人影孤单,“历史路”上的官员也不兴旺,倒是那“官场路”上,人声鼎沸,比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
为何该走的路上冷冷清清,鲜见行人,不该走的路上却是千军万马,热闹非凡?这里面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脑子里,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官位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千军万马走官道”就成为中国特色之一;其次是个人道德素质因素。道德素质好坏决定了官员的选择道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选择是“不治好沙丘,死不瞑目”;“人民孺子牛”牛玉儒的选择是“为新疆人民造福”;“草原水神”李国安的选择是“让人民群众喝上甜水井”。他们的选择各有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为人民服务。相反,像陈希同、张二江等腐败官员,他们走的就是另一条路;第三是福利待遇因素。在今天的中国,有些地方官越大越好当,官越大待遇越高。除了当书记、市长压力较大,工作较辛苦外,有些官会写“同意”、会念“同志们”就可以当,还有轿车、别墅、出国旅游等各种待遇。这是许多人往“官路”上挤的利益诱因;第四是安全因素。就是官越大越安全,在官位上坐得越稳。现在不少官员都有一些“亚腐败”,如收礼啦、养小蜜啦等等,这些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要查就有事,不查就高枕无忧。现实情况是,越是小萝卜头抓得越多,越是老虎打得越少。为了安全,许多官员就拼命往高处的“官路”上跑。
还有一条,那就是机制因素。一些地方“暗箱操作”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造成官员跑官路的根本原因。有的干部只要抱住一个人的大腿,就可以飞黄腾达,所以他“只怕上面不满意”,而“不怕下面闹地震”,什么群众利益、民间疾苦,跟他都没有关系,他只对上负责,这就是机制的弊端,发达国家就没有这样的事情。在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到一个州视察,州长居然不见,仍按原来的日程安排该干啥干啥。在那里实习的州长助理是个中国人,他问州长:“为什么不见副总统?”州长反问:“我为什么要见他?”在州长看来,他是选民选出来的,对选民负责是第一位的。这个州长走的就是“人民路”,是选举体制引导他往“人民路”上走的。
官员的追求不是一件小事,它反映官员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官场风气,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人民的幸福。如何引导官员走“人民路”,阻止官员走“官场路”,是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干部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有一天,“人民路”上车水马龙,“官场路”上冷冷清清,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了!■(摘自《杂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