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得说”。回忆起这句早年前关于中国政协委员的顺口溜,中国政协委员、散文家赵丽宏感到当时的政协委员有点无奈和顽强。(3月4日中新社)
“两会”中有不少新面孔,也有一些人们熟知的“元老”,这些“元老”可说是“两会”的见证人,从他们当中一些人的现身说法可以验证,“两会”一届不同一届,一次不同一次,变化最大的是,代表和委员没有了以往的“沉默是金”,和“说了也白说”的无奈,取而代之的是侃侃而谈,畅所欲言。
代表、委员职责归纳起来,主要是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而要尽职尽责,不做花瓶,不做摆式,就得敢说,敢提,敢于把公众的难点、热点亮出来,敢于把好的建议提上去,敢于对一些部门的问题进行指正。近些年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成为“热点”报道的不少,如:有的地方“两会”期间,委员们争着抢话筒发言,有些代表为一个问题争得脸红耳赤,有的政协委员敢于炮轰有关部门。地方“两会”期间,不论是入耳的,刺耳的,小到流浪狗的收容,大到上学、看病、住房之大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从中显示出“两会”代表、委员尽职的效应。
委员、代表敢说、敢提,可以说是代表、委员们的素质有了极大提升,也说明“说了不白说”,说了就有回应,就有效果。许多代表和委员感受最深的是提出的提案都得到落实,而提案的内容也在深化。如:中国著名文学家冯骥才自言收获颇丰,他提到过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保护等提案目前都已一一实现。又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递交的一份《关于社会治安亟待改进的提案》,提案不到350字,但公安部的答复却有3100多字,他高兴地说:“答复确实是很令人满意的!”提案得到满意的回复给代表和委员献计献策带来了新的动力,他们不仅提问题性的议案,而且还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过去的“说了也白说”,到如今的“说了不白说,说了就有用,说了还想说”,“两会”的变化就在于此。
当然,“两会”的提案不一定都能原原本本按照代表、委员们所思所提全部予以解决,也可能会在一些地方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代表、委员说的话越来越管用是个大趋势,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种变化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