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浯〉心得》一书,颇受教育和启发。于丹在书中讲解的孔子所著的君子之道,阐释了为人的标准。所谓“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不忧不惧”,“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读来有感,由此想到了官德的问题。为官首先要做个君子,然后才能为好官。古往今来,为官者,须以德为本,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定律。何为官德,官德就是从政的道德,是官员从政操守的综合反映。我国古时候就提倡以德施政,以德省身,这种德治的思想观念,抛弃其封建意识,弘扬其中华民族文明之精华,是值得共产党人深思的。
就官德而言,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官德之说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广博的理性。古人尚且讲君子之风,为官之德,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何以不能讲官德、践官德呢?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讲官德、践官德,既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又是知行并举的体现,为官者,讲德、践德,是立身之本,力量之源,事业之基。
讲官德、践官德,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把握得好,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厚德载物,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历史上的清官包公,一代廉吏于成龙;当代的人民公仆孔繁森、郑培民等,以其为民、务实、清廉的官德,赢得的是百姓的赞誉,千古美名扬。
讲官德、践官德,又是一个修养其身的过程,把握得不好,就会害己、害人、害社会。所谓操节不保,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近些年被反腐利剑挑落下马的贪财好色的刘方仁、无耻贪婪的王怀忠等腐败分子,不仅身败名裂,而且祸国殃民,留下的是一世的骂名。
在官德修养中,防止失官德、少官德、无官德,是一个关键问题,无论历史上的贪官也好,还是当今的贪官也好,原本都是具有官德的,他们具有的官德,理应与时俱进,但把握不住,就会由有官德到失官德,由失官德到少官德,由少官德到无官德,最后被历史所淘汰,遗恨终生。因此,我们的领导干部需要常思失德之害,保持身正其德,善待事物,乐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警醒自己千万不可失官德。要常虑少德之患,保持德善吾身,自省自悟,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时刻警醒自己千万不可少官德。要常念无德之苦,保持以德为慎,德善其终,在灯红酒绿、金钱美女面前,经得住考验,时刻警醒自己千万不可无官德。
为官,要有官德,多官德、积官德。中华民族是以德为善的民族,我们的领导干部切不可在官德问题上出毛病。要做一个有德之官、有位之官,实属不易,但是,有德才有官,有德才有位的教训不凡其例。在这样一个问题上,作为一名官员,必须强身健骨,塑身固体,夯基之实,以德作为。官德之重,关乎国运民生。古人云:“官德毁,而民德降”,“德不厚者,不可使民”。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官德,多官德,积官德,就是要对党、国家和人民一贯忠诚,以赤诚之心爱国待民;就是要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以爱民之态忧国忧众;就是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清廉之举关爱民生;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以勤奋之行造福一方;就是要一诺千金,以诚实守信为民尽责;就是要坚持原则识人善任,以公平之道培养精英;就是要善于团结合力,以亲合之德聚智创业。
愿我们所有的官员们都能德政其身,为民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