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忧民求和谐
打印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消除社会上各种不和谐因素。群众疾苦,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首先应消除。

温家宝总理说:“我们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要求我们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里。”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心里装着全国三千万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二千三百万城镇低保人员,六千万需要社会帮助的残疾人员。每每念及这些人的困难,温总理忧心如焚,寝令难安。这就是忧民。

忧民,就要忧民之疾,愁民之苦,实心实意为群众分忧解愁。这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思想意识,美好的官德。忧民者,绝非常人。或是哲人伟人,或是志士仁人,或是英雄模范,最受群众拥戴。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千古名言,其本人也成了名垂青史的忧民典范。这种忧民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忧民,要体察群众疾苦。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苦。察民之苦,不能单听汇报,而要深入实际,自临其境。汉代王充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961年,刘少奇到河南调查农民生活,用脚搓开风干的大粪,仔细察看了一下,得知农民吃饭已成问题。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刘少奇突然查看了几户正在吃饭的农民,亲眼看到农民吃草根树皮,内心痛苦,沉默不语,立即写了调查报告,连夜送给毛主席。

应该肯定,大多数干部情为民所系,涌现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许多关心群众疾苦的好干部。但是,无可讳言,少数人官位提升了,环境优越了,心境轻松了,思想蜕化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不想很多群众因看病贵、上学贵发愁,少数群众因吃不饱、穿不暖而受苦,甚至见贫不扶,见困不帮,见死不救。

忧民,要如实上报群众疾苦。执政者一旦体察到重大群众疾苦,要像刘少奇那样上报,以便上级及时作出应对决策,解救群众。绝不能隐瞒不报,拖延时间,加重群众负担。建国后,许多重大天灾人祸,由于及时上报,引起上级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化险为夷,免除了群众的疾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最感人的一例。

但是,也有人报喜不报忧,甚至瞒真忧,报假喜,给群众造成惨重的损失。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有人报假喜、瞒真忧,尤其在粮食问题上说了假话,饿死了许多人,是不可忘记的惨痛教训。时下,报喜不报忧的恶习依然存在,最为严重的是统计数字严重注水,助长了官场的浮夸风,导致了“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的恶劣现象。

忧民,要提前预防群众疾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意外灾害往往给群众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当政者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但是,少数人身居官位,只顾自己吃喝玩乐,把住宅搞得富丽堂皇,十分豪华,却不重视单位安全设施建设,使完全可以避免的灾难不断发生。最为可憎的是某些贪官和黑心矿主勾结,只顾赚黑心钱,不顾矿工生命安全,致使重大矿难频频发生。仅2006年结案的11起事故,就有535人遇难,11人失踪。有人说,现在的煤炭是血染的。

一言蔽之,当政者要把群众疾苦放在心里,就要忧民。忧民,就要有基层之情,草野之情,百姓之情,就要实际体察群众疾苦,如实上报群众疾苦,提前预防群众疾苦。如此,就会有效避免、消除群众的疾苦,就会出现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就为构建和谐立了大功,必然赢得群众永久拥戴。

 


上一条: 陈双全案与“干净干事”
下一条: 干部当学袁隆平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