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家福”到“全家覆”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绍仓案件纪实
打印

 

  一个贪官倒下,全家难逃干系——近年来,“全家腐”现象引起了各方注意。

不久前,中纪委有关领导透露,“2006年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件中,70%的案件所涉及的贿赂是由官员家眷甚至情妇收受。”由此不难看出,领导干部的“后院”,是值得重视的反腐阵地。

“全家福”变成“全家腐”,“全家腐”又变成“全家覆”。如何有效遏制“全家腐”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张绍仓,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但随着他跌进人生黑谷,这个家也如打破的镜子,难以圆满。

200797,“风光一时”的原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皖能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绍仓被依法审判。

引人注目的是,在张绍仓收受的278万余元财物中,与其妻黄某、儿子张某有关联的就超过80万元人民币。此外,在张贪污700万元这一情节中,同样闪现着妻儿的身影。

如今,张绍仓的妻、儿将另案处理。这个完整的家,将分散各处,境况凄凉。

5000元红包和700万“箱底钱”

张绍仓,今年56岁。

据了解,张绍仓历任安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秘书,省计委商贸处副处长、庐江县副县长、省计委商贸处处长、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出任皖能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后,张绍仓更是风光无限: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百万职工跨世纪赶超工程功臣”、“省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安徽优秀中青年企业经营者”、“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而在儿子张平(化名)的眼中,自懂事以来,父亲张绍仓就“八面威风”,其力量足以给自己遮蔽风雨。

在张平还不谙世事的时候,因为父亲,他曾得到一个5000元港币的大红包。

那是在1990年,当时刚上初一的张平,与父亲口中常说的“欧叔叔”见面了。张平很尊重这位陌生的叔叔,原因在于他是父亲的“好朋友”。更为关键的是,这位“欧叔叔”自有其“可爱”之处。初次相见,“欧叔叔”给了一个大红包作为见面礼。事后,张平发现,这个红包价值不菲,装了足足5000元港币。

张平和母亲在推辞一番后收下了。张平当时所能想到的是“欧叔叔”这个红包封得可真不少。尽管这笔钱最终的归属是父亲和母亲,但是这次与“欧叔叔”的见面经历仍然让少年张平感慨良多。

只是,少年张平没有想到的是,这5000元港币见面礼以及前后发生的种种情景,已经给父亲张绍仓17年之后的结局,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导火索”。

关于父亲与“欧叔叔”之间的超常友谊,张平直到若干年后方才完全知晓。

那是19864月,时任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商贸处处长的张绍仓,在外出考察期间,结识了时任湖南某公司的部门副经理欧某。之后,双方过从甚密。

199112月,已调任湖南某公司驻香港某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欧某,因公司进口原油急需外汇额度。当时,国家对外汇额度实行计划管理。企业申请外汇额度,不仅需要层层“闯关”,而且需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外汇额度调剂费,才能最终将自有的人民币配套成外汇现金。而此时担任安徽省计委商贸处处长的张绍仓,正是负责审批的官员。

欧某紧急致电张绍仓,请求为其公司解决35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尽管张绍仓深知,安徽省外汇额度仅限于本省企业调剂使用,但是,基于“兄弟情谊”,他还是决定违规,并商议由欧某支付7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额度调剂费。几经努力,张绍仓最终为欧某成功解决了350万美元的外汇额度。

199211月,经过周密运作,张绍仓让这笔外汇额度的使用记录神不知鬼不觉消失于无形,欧某必须支付的700万元人民币的调剂费实际落入张绍仓的囊中。

关于7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额度调剂费,欧某曾多次征询张绍仓如何处置。张的答复是:“先放在你的公司,等我需要的时候再取。”

“这笔线我随时可以提出来给你,需要的时候跟我说一声就行了。”

3年后的一次无意间,身为妻子的黄晴(化名)听到丈夫张绍仓提起这笔700万巨款,但她并没有规劝丈夫将这笔钱退出来。实际上,她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也深知丈夫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退路。面对这笔“突如其来”的巨款,黄晴在兴奋之余,相信丈夫一定会处理好此事。

20064月,张绍仓被免去皖能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之后,张平感到平静的家中仿佛隐藏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时隔不久,安徽省纪委开始对张绍仓展开调查。一个夜晚,神情显得十分疲惫的张绍仓,同儿子进行了长谈。

“我可能要被组织上找去谈话,不知是否能回来。”张绍仓告诉张平,“如果我进去了,你可以去找欧叔叔,他会给你一套房子和一部车,你生活上不会有什么问题。”

听到父亲的这番话,张平的心情十分复杂。一方面,他知道了父亲还有那么一大笔钱在外边;另一方面,他又为父亲对自己的爱护备加感动。

当时,更让张平感到揪心的是,结果不妙的父亲,或许将轰然倒下。如果在父亲的平安和700万元“箱底钱”之间做出选择,张平宁愿选择父亲。

但是,他也知道,此刻已别无选择。

父子情深联手上阵

张绍仓是一位慈父,对于儿子张平,他的爱“重于泰山”。

张平大学毕业后,自己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同父亲一样,他也成了“老板”。

只是同父亲这位“大老板”相比,张平绝不是同一个重量级。因此,“轻量级”老板张平依然需要父亲出手帮助。而张绍仓,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

外人自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成功“公关”张平,其实等于“攻下”张绍仓。

事实果真如此。

2004年下半年,安徽省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业务员戴某找到张平,提出想做皖能集团下属某发电公司的电缆生意,请张平找张绍仓帮忙,并承诺利润平分。随后,张平找到了父亲,请求给予支持。

对于儿子的请求,张绍仓自然放在心上。随后,他安排让某电缆集团顺利承接了一百多万元的电缆业务。为此,戴某通过张平送给张绍仓人民币5万元。这件事情张平实际上充当了父亲受贿的“中间人”角色。

儿子的表现,让父亲张绍仓非常“满意”。因此,他在“帮助”儿子时,更是不遗余力。

事实再一次充分表明了这一点。2005年初,小学同学夏某找到张平请求帮助。夏某称,皖能集团下属某电厂有一个旧发电机组的脱硫工程,他准备帮助南京一家公司投标这个项目,希望得到张平父亲张绍仓帮助,并愿意付给张平一定的好处。

随后,满口答应的张平找到了父亲,让父亲帮忙,并告诉父亲事成之后夏某会表示感谢。

20056月,某电厂将该工程上报到皖能集团。经张绍仓决定,该工程的中标方为南京这家公司。

20058月至20061月,夏某按照原先承诺分三笔送给张平人民币50万元。随后,张平将此事告知了张绍仓。

其时,张绍仓没有想到的是,他如此“帮助”儿子,注定让儿子活在“贪腐父亲”的“阴影”下,并让儿子“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父爱”。

“贪内助”登场频频笑纳

同儿子有限的“出手”相比,张绍仓的夫人黄晴更是分外“活跃”。

在出事之前,黄晴是个“充满幸福感”的女人。尽管自己名声低微,工作单位也不是特别好。但是,在某印刷厂工作的她,并没有过分在意。她感到这辈子能够嫁给张绍仓,实在是人生的幸运。尤其是随着丈夫位置的不断升迁,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尤其是随着丈夫张绍仓的位置越来越“热”,求丈夫办事的人越来越多,逢年过节到家中送的礼也越来越重……

如果头脑清醒,身为妻子的黄晴应该成为一堵“防火墙”,但是很可惜,黄晴并没有这么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黄晴就对行贿者失去了“免疫力”——来者不拒。

曾经担任某电器企业进出口部经理的沈某,因为业务关系与张绍仓接触频繁。

19904月,沈某专程来到张绍仓家中,送给黄晴5万元,感谢张绍仓平日提供的方便和支持,并请今后继续帮助。黄晴欣然“笑纳”后,如实传达给张绍仓,并称赞沈某“不错”。

19951月,升任某电器企业副总的沈某找到张绍仓,请求从皖能集团借款应急,最终顺利获得借款310万元。

先是来者不拒,紧接着便是丈夫“帮忙”,妻子“笑纳”。

1992年前后,深圳某公司经营一笔进口业务,需要安徽省计委的进口批件。在张绍仓的帮助下,该公司如愿以偿。事后为了表示感谢,该公司经理颜某安排会计夏某到张家送去2万元。当时,在家的黄晴收下了这笔钱。事后,她同样告诉了丈夫。

张绍仓给人帮忙,别人请吃饭表心意,由于事务繁忙,张很难一一出席。此时,代替丈夫出面的,非黄晴莫属。

1996年底,皖南大厦装修工程对外招标,招标领导小组评出四家单位入围,其中一家为深圳市某建设集团公司。为了拿到工程,这家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叶某送给张绍仓10万元人民币,最终中标部分装饰工程。此后,叶某还约黄晴出来吃饭,并趁机送上2万元。2004年春节,叶某专程来到张家,送给黄晴1万元。事后,黄晴都向丈夫如实交底。

善恶终有报。风光过后,一直与丈夫站在同一战线的黄晴,也身隐囹圄。或许只有到了这个境地,黄晴才能真正体会到“妻贤夫祸少”这句话的真谛。

悔过书独缺“全家腐”教训

常言道,上帝让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的张绍仓,最终轰然倒下。

2006530,张绍仓被安徽省纪委“双规”。

2007711,张绍仓接受法律审判。

庭审中,张绍仓对公诉机关的犯罪指控不持异议。法庭最后陈述阶段,张绍仓一度声音哽咽,承认自己“放松了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伸出了不该伸的手”,“现在非常后悔,但悔之晚矣”,请求法庭对其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随后法庭宣布暂时休庭,原本坐在旁听席上的多名亲友当即围上去,轮流与张绍仓抱头痛哭。

引人注意的是,张绍仓曾经写过一份情真意切的悔过书:

“我走上腐败道路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主要还是自己的主观原因……我是农民的儿子,组织上为了培养我,送我上大学,将我下派到县里挂职锻炼,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随着职务的升迁,地位的变化、业绩的建立,我逐渐自满起来,认为业绩的取得是因为自己有能力。帮人解决点困难,就以恩人自居,认为自己有活动能力。在这种扭曲的思想支配下,从逢年过节收点礼品开始,逐步发展到收受他人礼金,以至于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我真后悔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束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但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也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是狂妄自大和对法律的无知把自己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人们注意到,这份悔过书中,没有涉及“妻儿”,也没有涉及到对“全家腐”现象的反思。

或许对于张绍仓来说,他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悲剧。

令人十分惊讶的还有,随后的《检察日报》却指出:“张绍仓的悔过书,和《检察日报》廉政周刊以《“我的错误是在无监督约束下发生的”》为题刊发的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原区委常委、同安镇党委书记朱福忠的悔过书有多处雷同,有抄袭嫌疑。”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200797上午,安徽省阜阳市中院对张绍仓以贪污罪、受贿罪作出一审判决,分别判处其无期徒刑,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前车之鉴”只是表面文章

在安徽,皖能集团实力不容小觑。据公开的资料表明,“这家集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大型一类国有投资经营性公司,是全省集资办电、能源产业权益的代表。总资产96亿元,净资产58亿元,近十年累计上缴税收28亿元。”

一度出任皖能集团总经理兼皖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张绍仓,身居厅级干部之职,位置十分显耀。在案发之前,张绍仓曾是安徽国资系统“坚定的反腐者”,多次在公开场合阐述自己的反腐理念,口是心非地作了充分的表演。

其实,在管好自己的同时,还要管好家属和子女的道路,张绍合并非不懂。

张绍仓在皖能集团做反腐讲话时,曾经深刻引用了“河北第一贪”李真的例子。他说,“要搞好正反两面的典型教育,特别是反面的警示教育,更直观、更真切、更令人警醒。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李真在被处决时,母亲70有余,孩子才11岁。李真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你将来就是掏粪、要饭,也不要贪呀……钱、权都不能带来快乐。’”

张绍仓甚至慷慨激昂地说:“我在这里再次提醒大家,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指出,张绍仓深知贪污腐败对家庭带来的巨大危害。只是事到临头便不清醒了。最终,让全家都跟着“遭殃”。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位人士感慨道。■

 


上一条: 根治“家族式腐败”“全家腐”引起高层关注
下一条: 纪检监察工作简史(连载3)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