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顺应党心民心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八荣八耻”既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新诠释,同时也指明了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操守的标准和底线。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不但是能否达到廉政建设目的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社会风气能否改善的关键所在。在一定意义上说,官德引导着民德,官风决定着民风。领导干部良好的道德素养,有助于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保证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廉洁从政的自律力和免疫力。但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识荣辱之分,当为荣之事,抑为辱之行,做实践“八荣八耻”的表率,必须修正认识上的偏差,辩证地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小节”与“大节”的关系,防止“蚁穴”惹大祸。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检验其是否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然而,个别同志因受“小节无害”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领导干部位高权重,日理万机,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每天要超负荷地处理多少事关全局的大事、难事或突发事件,稍有不慎,一次决策失误,一个指令下错,很有可能在全局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对他们贵在看“大节”,只要政治上不出错,决策上不失误,行使权力不犯浑就满可以了,对吃点、喝点、沾点、收点的生活“小节”,不要“鸡蛋里边挑骨头”,非要逼着人家带着“紧箍咒”去谋事干事,那是不现实的。不难看出,“小节无害”偏见不纠正,领导干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难兑现。其实,世界上大与小、微与宏,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微不足道的东西。医生做手术,哪怕患有一点点病菌没有消灭干净,也可能引起溃烂。风起于青萍之末,祸患常积于忽微。从近几年查处的每—起大案来看,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胆战心惊到无所顾忌的较长的演变过程。一些不法分子刚开始满不在乎收一点小纪念品、小礼物,后来逐步发展到收“红包”、名贵字画,特别是现金,从几十万、几百万到上千万元,从“小节”放纵到“大节”失禁,最终走进高墙甚至惹来杀头之祸。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抓大而不放小,顾大局而修小节,谨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仅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把握自己,而且在日常生活小事与细节上也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情,坚持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积以时日,必然是“积小善而成大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静止固化,要随时警示和告诫自己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重蹈他人犯错误的覆辙。如果认为自己的“小节”可以放纵不拘,小的过失可以随意放过,那就萌生和积累了犯错误的因素,如不及时纠正,小错就会铸成大错,“小节”酿成大祸,什么大德“大节”也就荡然无存。
二、正确处理“唱功”与“做功”的关系,防止言行“链条”脱节。俗话说:“群看群,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领导干部的为官之德是教育群众的“活教材”。官德是民德的风向标。领导干部是社会公众人物,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特殊影响。然而,个别道德水准比较低的领导干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视为赶时髦的抽象口号、教育群众的漂亮辞令、装潢门面的金字招牌,在台上甲乙丙丁夸夸其谈,但在实践中却从个人利益和嗜好出发,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特殊地位,忘乎所以地犯下一些政治上昏头、经济上伸手、生活上丢丑的常识性低级错误。老百姓戏谑这类干部是“唱功好”、“做功差”的“两面人”,靠他们组织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天长日久,难免败坏党风政风和民风,失信于民,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领导干部受党和人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高尚的道德品质贯穿于行使手中权力的始终,事关人民群众冷暖安危,牵涉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决定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群众正是通过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古人云:“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为了不让群众的期望变成失望,各级领导干部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地处理好“唱功”与“做功”的关系,说得漂亮,做得也要漂亮,“正人先正己”,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群众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这不仅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而且还能以表率作用带动广大群众提高道德素质,以优良的政风影响民风,以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推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正确处理“修身”与“齐家”的关系,防止“后院起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全体公民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应该首先在每一个家庭得到落实和体现。作为领导干部,由于他的特殊社会地位,普通群众往往对其亲属、子女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十分关注,并通过他们的日常言行,进一步观察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地维护和代表人民的利益,以此来衡量我们的党风政风,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和爱戴。在近几年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发现少数不法之徒在腐蚀拉拢领导干部接连碰壁的情况下,改弦易辙,抓住领导干部子女和妻子思想道德素质比较低的致命弱点,采取迂回侧击的策略,通过走“夫人路线”、“公子路线”和“吹枕边风”,达到“曲线谋私”的目的。这就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不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重视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华民族历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教传统,把“齐家”即管好家属提高到与修身、治国、平天下同等重要的位置。真可谓国家兴亡史的经验总结。如果连家都治不好,有失领导干部的身份和风范,何以谈治党治国?“家德”是领导干部“官德”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官德”,就有什么样的“家德”。所以说,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修身”与“齐家”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辩证关系,不能满足于自身道德水准的修炼和提高,还要注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标准,细致观察配偶、子女的言行举止,见微知著,发现有违规出格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不回避,不护短,及时提醒,耐心纠正,帮助他们明是非,知荣辱,辨香臭,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严防“后院起火”,给领导干部个人从政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应该注意的是,领导干部在“家德”建设上必须明白“严是爱,宽是害”的道理,帮助妻子、子女纠偏改错,不能“心太软”,“太仁慈”,要坚持讲党性、讲原则,教育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努力为领导干部掌好权、用好权带来福祉和安宁,帮忙不添乱,谨防借领导干部的权势搞特殊、耍威风、摆阔气、谋私利、买官卖官、助纣为虐,给领导干部招灾惹祸。
四、正确处理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防止孤芳自赏、讳疾忌医。作为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周围几百只眼睛、甚至更多人的关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底做得怎么样,群众自有公论,而且由此得的“印象分”确定对领导干部是否拥护与支持的态度。因此,领导干部无论是受到监督时,还是缺少监督时,都要严于律己,“吾一日三省五身”,经常“慎独”一言一行、—举一动是否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作风正派、求真务实,尤其是在八小时之外无人监督的时候,在无人知晓、无人问津的环境里,在“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条件下,提醒自己,独善其身,如临薄冰,用正确的思想、高尚的灵魂和坚定的信念匡正自己,固其志、守其德、慎其行,“出污泥而不染”,严格按照党的路线、政策和党纪条规和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思与行,随时戒备不良的思想和苗头,始终保持高尚的气节和纯洁的心灵,不在“暗箱”中“操作”出任何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努力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道德情操达到更高的境界。另外,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在严于律己的前提下,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论其党龄多长、资历多深、职务多高、能力多强,认识问题,判断是非,也难免有“千虑必有一失”或“大意失荆州”的时候,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整天被一些“拍马溜须”、“吹喇叭”、“抬轿子”的人包围着,容易产生唯我独尊和孤芳自赏的心理,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把缺德误认为美德,把耻辱视为光荣等等。但不论自己如何固执己见,文过饰非,都不会瞒过群众的眼睛。正如古人所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领导干部必须正视自己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失误和偏差,勇于和善于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当周围的同事或下级真诚提出意见或建议时,要虚怀若谷,从谏纳流,闻过则改,切忌听到奉承赞美的话眉开眼笑,听到实事求是的“逆耳忠言”则一肚子不高兴,甚至给提意见或建议的同志“穿小鞋”,“给难堪”。“百年养德不足,一日丧德有余”。实践证明,一个人有缺点短处不害怕,只要乐于接受监督,善于改正缺点和错误,就会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起一个领导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形成带领群众干事创业、铸造辉煌的一面旗帜。否则,讳疾忌医,拒绝监督,排斥别人的批评,乐意接受势利小人投其所好的献媚奉承,被不实之词的歌功颂德吹得飘飘欲仙,忘乎所以,把党纪国法和道德标准抛在脑后,独往独来,我行我素,到头来必然是触犯党纪国法,滑向犯罪的深渊,葬送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