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舆论监督稿件采写的五个误区
打印


  舆论监督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客观、全面、得当的舆论监督报道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推动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发现并积极解决问题,疏导公众情绪;而那些失实、片面、主观的所谓“舆论监督报道”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倒容易激化矛盾,成为事件“升级”的导火索,搞不好还会给媒体惹上新闻官司。

  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全面进入攻坚阶段,积累已久的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舆论监督报道在这种大背景下的特殊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避免一些急于求成的记者形而上学地理解和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有必要谈一谈采写这类稿件容易走进的几个误区。

  一、采访时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投诉反映问题的听众往往与新闻事件本身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他们的来信、来电难免受到主观情结的影响,对问题的性质、情节有夸大或者过分的渲染。然而,有经验的记者并不会被这些片面的字眼遮住视线,诀窍就是:迅速疏理事件逻辑后制定一份完备、周密的采访计划,这就好比打仗战前必须制订一个详尽的作战计划一样重要。

  一份完备、周密的采访计划是创作一篇优秀舆论监督稿件的必要条件,它会帮助记者在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的迷雾中找到出口和方向,有条不紊地朝着最核心的问题前行,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以第三方的客观、公正视角分析问题,并且不会忽略任何重要的材料和新出现的线索。当然,采访计划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它也具有灵活性,当采访碰到阻碍、遭遇曲折时,及时修改计划是很必要的。

  比如我们采写的《退耕还的“林”被砍了》、《南留村水渠事件》两篇稿件,其线索都是来源于听众的热线电话,但是记者没有局限于投诉人单方面的反映,而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掌握,通过扎实的采访还事件以本来的面目,最终澄清了事实,也解决了问题。

  二、不科学安排采访顺序,碰到谁就抓住人家采访

  舆论监督稿件的采访中,要不要事先安排采访顺序?我们认为,一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的监督稿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采访顺序,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碰到相关人员就抓住采访的坏毛病。

  舆论监督稿件的社会影响非同一般,因此,记者必须采访到新闻事件双方当事人,听取他们各自的看法和主张,给他们平等、充分的话语权,但一定要有顺序安排,这点非常重要。要搞清哪些人最有可能提供真实情况,哪些人可能会阻碍采访?哪些人不能自圆其说?搞清楚被采访对象之间环环相套的关系网后,要理出一个采访先后次序。原则是:如果一个被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足以引出其他知情者打开话匣子,就应该把他放在采访的首位,反之,就把他往后排。还有,如果对一个被采访对象的采访可能会走漏风声,导致其他利害关系人不配合采访,或者导致其他重要的被采访对象玩“失踪”或者销毁重要证据,那毫无疑问,对他的采访应该作为整个采访的压轴部分。

  三、不做案头准备就仓促上阵

  舆论监督稿件的采访有时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而容不得记者做充分的前期准备,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不做案头准备就能上阵采访。由于舆论监督稿件的政策性强,仓促上阵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采访时稀里糊涂,写作时人云亦云,这不仅会糟蹋了投诉线索,更达不到舆论监督稿件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记者应该拿出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精神,挤出哪怕半个小时的时间查找有关资料,给大脑充电,做到政策、法规了然于胸,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采访。

  另外,在采访中要有目的地尽量多收集材料,如盖有投拆者单位公章、投诉人手印、或有人亲笔签名材料;被批评者的辩解;其它知情人士的口述或旁证材料;现场拍摄的照片、采制的录音;两人同时采访的记录或录音录像等。有了充足的材料,不但为写稿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也让日后找上门来的被批评者哑口无言。

  四、不注意细节,因小失大

  舆论监督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这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更是舆论监督报道赖以生存的根本。报道的真实不仅要求整体真实,还要求细节真实。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白纸黑字的舆论监督报道中,细节的疏忽很容易授人以柄,留下隐患,以至于惹出新闻官司。因此,舆论监督报道要求记者不仅在采访时力求洞悉事件真相,而且在写作时一定要用事实说话,必须叙述严谨,表达准确。

  这里有几个技巧:1.在文字组织上不妨留点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2.要立于第三方的公正立场,不要加进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文字;3.一定要有严格的审稿程序。舆论监督报道常涉及到对人和单位以及对某些机关、部门的评价和处理,很多报道之所以引发官司,往往并不是因为记者对事实掌握得不准确,而是因为报道时行文的不适当。因此,记者采访时应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掌握第一手感性材料,而写作时要运用理性思维,采用纪实性的叙述笔调客观再现事件,切忌使用褒贬色彩太浓的词语。多用陈述性语言,这并不是说记者就没有了立场和观点,而是让记者的倾向性从事实的揭示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将记者、其所在的媒体卷入纠纷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批评的力度,使批评监督真正做到客观公正,无懈可击,让被批评者口服心服。

  五、虎头蛇尾,没有追踪报道

  追踪批评结果是舆论监督稿件最吸引人眼球的,而稿件的社会效果也体现在追踪结果中。当被批评对象虚心接受批评并有整改行动时,记者应该及时进行跟踪报道,一方面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传递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为了保证舆论监督落到实处,还必须强化被监督单位对报道的反馈情况,这样既能使群众看到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又加强了媒体自身的威望、信誉和影响力,有利于形成“群众踊跃来电、来信——采访线索不断涌现——舆论监督报道影响和效果倍增——群众来电、来信更为踊跃”的良性循环。

  当然,要写出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舆论监督报道,不是避免了以上五个误区就能成功的,这需要记者丰富的社会阅历、长期的经验积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新闻嗅觉,最重要的是“一竿子插到底”、“沉”到基层的敬业精神。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最能培养优秀的新闻记者。

  


上一条: 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迫在眉睫
下一条: 创新工作思路 构筑反腐防线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