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在前几年的全国报刊大整顿中,《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已由公开发行改为内部资料,那么就按内部资料去办刊吧。然而《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不仅没有降格为内部资料办刊,而且把《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办得愈来愈好。
顾名思义,《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应是一本很严肃的政治刊物,但该杂志的编辑们,在办刊中却将其办得严肃活泼,用事实说话,入情入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将专业知识浅显化,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并使人们读后,在轻松愉快之中,或是有所收获,或是得到启迪。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当今,包装是个很时尚的词儿。当你走进商店,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让你眼花缭乱;当你行走在大街上,那俊男靓女的穿戴打扮,让你目不暇接。作为杂志刊物,也同样需要包装。但《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的封面设计,却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她根据自己刊物的自身特点,期期不同,各具特色,意味深长。陈云画像旁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映了老一代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一个形象“廉”字旁的“廉洁从政,为官之道”,向党员干部提出了警示;两根青竹旁的“做有节君子,树清白人生”,充满寓意;一书写着“平安是福”碗里盛着白米饭旁的“家有金山银山,一日不过三餐”,非常值得党员干部们去深思。自今年以来,该杂志的封面又进行了创新,每期都是一幅底蕴十足、线条优美、多彩多姿、耐人寻味的图画,更增添了它的魅力,还真有点“画中寓意,寓意画中”的意味。
如果说封面是杂志的“衣裳”的话,那么《卷首》语便是杂志的“脸面”。作为中国人,一向都是很重视自己的脸面的。脸面,不仅是一个人美与丑的形象标志,而且也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让人多了几分遐思。由此可见脸面之重要。作为杂志的“脸面”卷首语亦是如此。为了让《陕西党风与廉政》这本政治刊物更贴近政治生活,贴近广大党员干部,贴近普通读者,雅俗共赏,该杂志的编辑们,在《卷首》语上,把时令以及重要节日与党风廉政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采用散文、诗歌等形式,推出了许多好篇章。《守望春天》、《春之韵》、《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都是以时令开篇的;《劳动之歌》、《灿烂的阳光》、《十月,金色的季节》,都是以“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篇的;《聆听钟声》、《为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居安思危》、《求官应先立官德》、《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廉勤相伴映光华》,都是以说事开篇的。但不管由什么开篇,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紧密地与党风廉政结合起来。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一些原本是会议报道的消息稿,经过作者的一番苦心孤诣,反复琢磨,重新加工,便成为一篇富有文采的散文《卷首》语。《向反腐败的勇士致敬》就是一例。在该文中,作者高屋建瓴,浮想联翩,边叙边议,荡气回肠,紧扣主题,情理交融,将一群反腐败的勇士,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令人佩服。
当然,作为一本有品位的杂志,若要想既“金玉其外”,又“金玉其内”,那么在杂志的栏目设计上,也是万万马虎不得的。从《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的栏目设计看,亦是二者兼而有之。其栏目有《卷首》语、《特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栏》、《“实施纲要”学习园地》、《理论探讨》、《共产党人》、《制度创新》、《热门话题》、《警示训诫防线工作专栏》、《警钟长鸣》、《经验交流》、《观察与思考》、《调查报告》、《案例剖析》、《反腐广角》、《反腐短讯》、《雁塔晨钟》、《廉政走廊》等等众多栏目。在这些栏目中,有的是“名牌”栏目,有的是“保留”栏目,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开辟的栏目,有的是“创新”栏目。尽管各个栏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殊途同归——为我党的党风与廉政服务的。
“菜单”,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不仅各个饭店里有“菜单”,而且就连电视、电脑、手机里,也有“菜单”。于是,不管人们是吃饭,还是看电视、上网、使用手机,都要先看看“菜单”,然后再作出自己的选择。我觉得,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中的这众多栏目,就是他们“精神食粮”中的“菜单”,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无论是从政的还是从事其它行业的,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文学爱好者,他们都可以根据需求与“口味”,在“菜单”中找到自己的“精神食粮”,并有滋有味地去饱餐一顿。
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如果将其套用在《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上的话,那就是“刊不在大,有味则名”。它不仅是纪检监察干部的“必读之物”,而且也深受广大党员干部的喜爱。所以,我诚恳希望《陕西党风与廉政》杂志,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不断创新,将该杂志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