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陵县在抓好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转变乡镇机关和干部作风,加强村组干部的管理,完善村组财务管理制度,狠抓政务村务公开的落实,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着力抓好乡镇机关和干部的作风转变,变“群众自己跑”为“干部代理跑”
1.领导重视,深入调研。高陵县乡两级领导多次遇到一个群众反映的普遍问题:群众到乡镇或者某个单位办事,往往不懂办事程序,为办一件事要往返几次,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日渐形成了“有事托熟人、找领导”的办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群关系。于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10个乡镇88个行政村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
2.健全网络,规范运行。在乡镇成立为民服务代理中心,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为民服务代理制工作手册》、《为民服务代理指南》、受理事项登记本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在村委会设立代理室,在自然村设立代理点,通过三级网络机构把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产生活的事项交由各级干部免费全程代理服务。群众向所在自然村的代办员提出申请,代办员在规定的期限内全程负责办理,变群众跑为干部跑,使群众办事真正实现“进一家门办成,收规定费办完,按承诺期办结”。此外,加大监督力度,乡镇成立投诉督查领导小组,制定《投诉督查管理办法》,设立意见箱,公开投诉、举报电话,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
3.效果初显,前景广阔。为民服务代理工作就是变“群众自己跑”为“干部代理跑”。“为民服务代理制”在全县推行以来,乡镇和村组的各项工作实现了高效运转,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各代理点以方便群众、服务百姓为目标,不仅做到有牌子、有位子、有人员、有制度、有记录,还有效整合了基层组织的服务职能,凡是百姓需要办理的事情,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不断强化对村组干部的管理和教育,变“重干部使用”为“重民主监督”
1.抓好两委会班子建设,把好用人关。在全县88个行政村的“两委会”换届选举中,始终认真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严格标准,严格程序,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民意,选贤任能,把政治上可靠、有威信、有经济头脑、有开拓创新意识、有群众感情、综合素质高的党员充实到班子中。
2.不断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全县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进农村”教育活动在各乡镇全面开展。全县的村级班子和村组干部逐步形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他们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意识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3.不断健全制度,规范村组干部管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着重从落实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政务公开、财务管理、民主理财、审计、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入手,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把干部的一切活动置于各种监督特别是群众监督之下。同时,对农村干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实绩与待遇挂钩,严格考核和奖惩,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4.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纪律观念。县委、县政府、县纪委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有苗头性的干部,加强教育,进行警示训诫;对出现问题的干部,不姑息迁就,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不断扩展公开公示范围,变“村务不透明”为“八看八公开”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村务公开摆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重要位置,较好地解决了村务透明度不高等村级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各乡镇分别成立由乡长任组长,有纪检、民政、经管、计生、土地、财政、统计等职能部门专人参加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乡干部包村蹲点抓,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各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乡镇普遍形成了主要领导抓协调,分管领导抓落实,职能部门抓业务,村组干部抓公开的领导体系,促进了村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
2.扩展公示公开内容。全县总结出了群众关注的普遍问题,即“八看八公开”,①村委会当年的各项生产任务指标、奖惩措施和公益事业完成情况公开,看是否符合实际和政策规定,有无欺上瞒下和虚报浮夸行为;②村级财务收支管理情况公开,看是否账目清楚,手续完整,有无违法违纪和侵占公物行为;③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和“一事一议”办事实际的款项、数额和支出使用情况公开,看是否符合中央规定标准和减轻农民负担精神;④村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公开,看承包经费上交使用情况有无以权谋私行为;⑤计划生育指标公开,看有无弄虚作假行为及超生罚款是否兑现;⑥扶贫、优抚、救济情况公开,看是否按政策的要求落实到位,有无虚报冒领和挪用的行为;⑦村民宅基地筹建房审批情况公开,看建房是否合理合法,有无乱批乱建行为;⑧村民批评建议和整改意见公开,看村委领导班子有无改进工作的决心和为群众办事的诚意。
3.加强检查督促,严格考核。除坚持定期统一组织检查外,还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对公开的内容、时间、形式、规范程序等内容逐项进行量化考核,对考核结果及时通报。
四、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变“管理简单化”为“管理规范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易导致腐败的滋生。针对这种现象,全县各乡镇在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不断强化对村组财务的监督和管理。
1.抓好“三统管”,严把“三道关”。“三统管”是:账务统管。各乡镇财务核算中心统一标准,统一会计科目,以村为单位设立总账、分类账、现金账、固定资产账和村民往来账。各村发生的一切收支账全部报乡镇财务核算中心审计入账。收款票据统管。各村的一切收款均使用统一票据,乡镇财务核算中心设专人管理,领票时进行登记,收回存根时认真审核。资金统管。各村的存款、现金全部由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代管,所有权、使用权归村。实行专账管理。各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侵占、平调和挪用。“三道关”是:收入关。乡镇财务核算中心人员定期走村串户了解民情,各村财务一切运转情况定期向群众公开,杜绝收款不入账、资金账外循环、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的发生。支出关。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制度和财务审批制度,杜绝越权审批和乱用资金现象。监督关。全县在88个行政村党支部中设立纪检委员,强化村组财务管理和监督。
2.按照规范化要求,及时公开财务。在村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的乡镇结合本乡镇实际提出“规范财务公开”的具体要求,以规范财务公开内容和公开时间。财务收支、集体经济承包项目、各种服务收费依据、查处账目的结果必须公开。同时,根据公开的内容不同,采取定时和随时两种办法公开。财务收支,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公开两次;集体经济承包项目、查处账目结果等内容,随时审批,随时公开,做到群众关注的问题及时公开,常规问题定时公开。
3.对于村民关注的重大农村财务问题,县委、县政府还采取特别措施加强管理。随着全县经济建设和泾河工业园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征地拆迁款足额发放到位,制定了“村组算账、乡镇把关、银行开户、直达群众”的征地拆迁款发放兑付程序。在发放工作中,所有参与工作人员手中不管现金,每个环节都及时公示,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保证了群众该拿的钱足额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