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湖南民主人士、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仇鳌给毛泽东同志写了一封长信:“……惟党一接近实际政治,最易停滞与腐朽。从来讲主义、淡政治,在宣传的革命时期,属于破坏方面,无所顾忌,易于成功;而革命战争胜利后,迄至掌握政权,进入主义的建设,千头万绪,学识不够,经验全无,不独难见成功,而且时有错误,遂不免自起怀疑,顿生停滞现象。在此期间,最宜鼓起勇气,克服种种困难,使既定政策能逐步实现。又,同志们在地下工作期间,正如孟子所谓‘劳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此皆能忍受。一旦革命成功,上述各种情况忽然消逝,取昔日敌人之所有者而尽有之,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皆达愉快,不免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使革命的伟大前途,因腐蚀而发生障碍。此则当前未可丝毫忽略之问题……”毛泽东同志看了信后,非常激动,立即回信给仇鳌说:“共产党就是需要你老这样的诤友。”(注:此内容摘自2003年11月25日《检察日报》,文章题目:共产党就是需要你老这样的诤友,作者:忠全,玉西)
50多年后重读此信,既为仇老的远见卓识而钦佩,更为他敢于诤言的气节而肃然起敬。仇老的信,不仅在党执政初期就提出了要避免执政后出现停滞与腐朽这样重大的问题,而且全信没有颂语,没有谀词,只有功同药石的良言,油然让人感悟到“诤友”的可钦可敬。
“诤友”的“诤”,辞典释义为直言规劝。所谓“诤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现实中,无论个人或团体,无论是待人处世还是治国安邦,有无“诤友”都十分重要;尤其是领导干部,运用权力时能否自觉地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身边有几个“诤友”时时监督提醒,作用大焉!纵观古今,因听诤言而成大业者不乏其例,譬如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懂得用诤臣,交诤友,开言路,明得失,即使大臣魏征当面直谏,以至搞得太宗下不了台,几欲杀其却仍为“人镜”,从而成就了“贞观之治”。我党历史上著名的“精兵简政”之策,就是开明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倘无做“诤友”的境界,李先生恐不会“知无不言”;而毛泽东同志当年如果不懂得尊重“诤友”,广开言路,博采众长,根据地能否迅速发展壮大恐怕也要打问号的。
然而,也有不少人因不喜欢“诤友”吃了大亏,譬如不少贪官都曾在狱中忏悔:“都是我那帮朋友害了我”。什么朋友?实际是佞友。赖昌星有句“名言”: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他们就是瞄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行尽拉拢腐蚀之能事,最后达到侵吞国家资财的目的。而那些贪官们倘有自知之明,懂得尊重“诤友”,容人批评,甘于接受各方监督,知错就改,抑制贪婪,又何来祸事?至于决策中因为不听“诤友”相劝,盲目上马大项目,导致严重失误的事例则枚不胜举,这里不必赘言。
不过,现实中不愿交结“诤友”者仍大有人在。有的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一切要自己说了算;有的人喜欢“百分之百的赞成”,欣赏“鸦雀无声”、“一言堂”。结果呢?不少人最终自我膨胀,唯我是尊,以至忘乎所以,胡作非为,不仅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自己也摔了跟头。其实,他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无论何人,耳边永远不会缺少赞扬的声音。因为赞扬其实很廉价,很好说,纵然说过了头,听者也不会怪罪。但愿意当面指陈的“诤友”,却永远是少数,相当难得。而恰恰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为你负责,才是良师益友,才能激励你“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更大的进步。
交结诤友,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诤友”都是耿直之士,对他人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是绝不容情的,往往会直截了当地指出,一针见血地批评,不会拐弯抹角的“艺术”。因此,心胸狭窄者交结不到“净友”。
交结诤友,要有正视和改正错误的自觉。对于“诤友之言”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诤友只好离他而去。西楚霸王项羽,不听诤言,不容诤友,直到众叛亲离,独身脱逃至乌江边还死不认错,仰天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样的人怎能交结到诤友呢?
交结诤友,还要把事业看得比面子更重。只有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对同志、对下属肝胆相照,以诚相待,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才有诤友对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怕丢“面子”,也就不会有“诤友”。
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做好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新世纪赋予的重要使命,领导者身边尤其需要“诤友”。陈毅同志曾有诗云:“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唯有广交诤友,以人为镜,事业才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才能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