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下,不断有媒体对领导解决群众身边像“如厕难”这样小事的报道,这说明“群众利益无小事”、“执政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据悉,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信得知游艺市场住宅区群众如厕难的情况后,三访其地,不仅解决了如厕难的问题,而且对该地区群众用水难、就医难的“两难”问题做出安排,推出安置居民项目。在现场办公时,杨广信发现巷子里的光线很暗,要求有关部门立即给这里安装路灯。市长“三访”解“两难”,一时成为美谈。
解民忧要“善访小事”。群众如厕、用水、就医等对领导来说是工作的“小项目”,对群众来说是生活的“大事”,关乎民心。把群众的小事当大事,也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政绩观、发展观上作出转变,不搞形象工程、面子项目,而是以群众实实在在的需要和身边的困难为出发点,让群众得实惠,为群众修好“脚下路”,点亮“门前灯”。牛玉儒生前就经常深入到背街小巷、菜市场,切实解决群众的人居、生计问题,赢得了群众的敬重。我们的领导干部解民忧就要善于着眼小事,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解民忧要注重“举一反三”。副市长杨广信初访了解情况,再访调查到群众用水难、就医难,推出了安居项目,三访发现巷子光线暗,立即安装路灯。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解民忧时,必须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有经常到群众中了解情况,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不会只解决群众“一事一时”难。群众对一些“隔着玻璃看,跟着轮子转,听了汇报算”的领导,是绝不欢迎的。只有扑下身子,带着感情,经常下访,才能为解决群众的长远问题奠定基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和是否坚持务实的作风。
解民忧要注重“长效排忧”。副市长杨广信从解决群众如厕难到推出安居项目,并将其作为排解民忧的一项长期工程。而更令笔者高兴的是,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化”,已写入西安建设“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长效为民排忧,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一叶知秋”,考虑从机制上、规划上、方案上长远解决问题。这也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有智慧和水平,体现出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我不由想起春秋时期的晏子,齐景公要给他换上新宅,晏子却以自己的旧宅离百姓交易的市场近不肯换,并以“踊贵履贱”的市场行情说明当时刑罚过重,巧谏景公减轻了刑罚。看来晏子经常“访市”发现问题的根本,从百姓的生活小事做出大文章。愿我们的领导干部能从中受到启发,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从中发现根本性的问题,长期为民解忧,那么得到的将不止是群众的称赞,而是群众在心中为您树起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