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们努力的目标是煤矿企业死亡人数同比要下降3%,消灭死亡百人以上事故”。日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梁嘉琨在回答记者的追问时表示:“即使我们的目标完全实现,也会有5000个生命注定要因为矿难而离去,也会有几千个家庭支离破碎。”(《中国青年报》1月18日)
5000个鲜活的生命注定要在这新的一年里消失,5000个幸福的家庭注定要在这新的一年里支离破碎。矿难残忍的“预约死亡”,难道真的不可逆转,是“注定”的吗?
应当说,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使煤矿企业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需要有关部门做出很大的努力,对于他们来说,这也许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数字。但是,当我们面对这个血淋淋的“预约死亡”名单,那些所谓的“客观”又有多少站得住脚的理由?
矿难“预约死亡”的背后,是亡者与煤炭暴利之间博弈的失败。据报道,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来看,国家煤矿的安全投入欠账大,仅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工程、安全装备和安全设施方面欠账就达500亿元左右。国有煤矿如此,那些以攫取最大利益为惟一目的的私有煤矿就更不用说了。去年以来,随着电煤的紧张,黑乎乎的煤炭,在一些人眼中无异于“黑金”。于是,外地有钱的投资者成了矿主;不合乎开采条件的煤矿一夜之间机声隆隆;被勒令停产的煤矿,打着检修的旗号,还在昼夜不停地生产。只要能挖到煤炭,管他什么安全措施,管他什么劳动保护。矿工的生命相对于投资者眼中煤炭的暴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两者之间的博弈,最终以“预约死亡”的兑现而告终。矿主付出的是九牛之一毛的赔偿,矿工付出的却是自己珍贵的生命。
矿难“预约死亡”的背后,是生命权与生存权的让步。据统计,目前全国煤矿约26万个,50%左右是高瓦斯矿井,60%~70%的煤矿是在复杂的构造条件下进行开采的,全国50%的小型煤矿是采用落后的开采方式进行开采的。
高瓦斯,复杂结构,再加上落后的开采方式,这些要素决定了,不发生矿难才是奇迹。但就是这样,矿工为什么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开采?一个“穷”字就是全部答案。下井每天还有几十元的收入可以养家糊口,不下井,拿什么给老婆孩子生活?难怪在前不久陕西铜川发生的矿难中,明知道矿井下瓦斯超标,矿领导为了得到大笔年终奖,仍然以“不下井就下岗”威胁矿工,那些为了生存的矿工,不得不在生存面前低下头,从此走上不归路。
矿难“预约死亡”的背后,有关部门监管缺位更是难辞其咎。
“带血的煤炭”曾经唤醒我们的责任和良知,面对触目惊心的“预约死亡”名单,我们还能安心享用那些“带血的煤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