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这历来是中国老百姓评价一个官员是否廉洁的“国家级”标准。然而,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仅有廉政而不去勤政,同样不能算作一个称职者。
在清代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便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某夜,有一官员昂然步入阎王殿,自称自己在人间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极为廉洁,无愧鬼神。但阎王听后却笑道:“如果说不向老百姓索要钱财即为好官,那还不如立于老爷大堂一角的木偶,它杯水不饮,不是比你更好吗?”其官员不服,又争辩道:“我虽无功,亦无罪。”阎王说:“你一生处处明哲保身,比如对民间许多冤案,因为怕触动了那些官宦人家而不敢审理,岂不有负于民心?”那位官员听罢阎王质问,便不敢再言语了。
如果说这是小说中一个虚拟的情节,不足为凭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从历史上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旧唐书•卢怀慎传》中,记载着这样一则“伴食宰相”的故事:唐玄宗即位初期,任命姚崇为宰相、卢怀慎为副宰相。姚崇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贤相且不论,单说这位副宰相卢怀慎吧。他虽身居高位,但非常廉洁。“平日不管资产、俸赐多给亲旧,往往妻号寒,儿啼饥,所居不蔽风雨,随便将就。”尤其是等这位副宰相病逝时,家里已穷得没有钱为他办丧事了。最后还是由唐玄宗下了一个“指示”,赐给丝帛百匹,米粟二百斛,让一个老苍头代卖后为卢办理了丧事。
对于这样一个古今少见的“高级”廉政干部,按理说,应该口碑不错了。可惜这位卢宰相的名声却偏偏欠佳。若问起因由,就是他只能廉政,而不能勤政。他自认为自己在吏道上不如姚崇,所以每当遇事皆推之,从不主动去做事。人们便送了他一个“伴食宰相”的绰号。由此可见,即使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对于那些只讲廉政而不勤政的官员,也是打心眼里瞧不起。
当然,若要将廉官与贪官相比,即就是像卢怀慎这样的“伴食宰相”,那也是绝对的“好官”。但他距老百姓心目中的真正好官标准,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那就是勤政。
长期以来,按照人们的传统观念,总认为那些老实巴交、不拿不要的干部就是“好干部”。以致让那些现代的“伴食宰相”占着茅坑不拉屎。所以,我们还是要果断地将那些现代的“伴食宰相”免职,将那些既讲廉政又能勤政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让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大展鸿图,让廉与勤相映,放射出绚丽的人生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