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翻报纸,惊见又一贪官落马。我不知是该惊喜还是堪忧?内心矛盾复杂极了。张华琪这个酒色财气浸淫于一身的两条腿魔鬼,原是安徽颖上县的县委书记,任职期间每调整一次干部,卖官费就能收益100多万元;全县250多名科级干部,百分之百的都向他行贿买官。两组数字之大,无不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百分之百”的行贿,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叫笔者不得不沉痛深思:
其一,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利用手中的大权,促使百分之百的科级干部向他行贿买官,腐败达到如此疯狂的程度,把自身豢养成如此肥硕无比的一只大“硕鼠”,这使我惊讶之余,不禁想到:全国有三千多个县(市、区),地、市、省级机关的县级级别的干部有多少人,其中还有没有类似颖上县科级干部百分之百的腐败问题没有被揭露出来?
其二,如果一个县或一个地方百分之百干部都认为不送钱就得不到提拔,那谁还有心思去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呢?在这种环境和心态的促使影响下,干部所想所盼所求所干肯定不是如何关心百姓疾苦,不是怎样做好本职工作,不是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是处心积虑地捞钱;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拉关系、走门子;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把钱送进去,便捷顺当地升上去;升上去了又想怎样快速地一本万利捞回来。
其三,张华琪的腐败还使我想到,一个县委书记,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个小小“七品芝麻官”,怎么竟有如此大的魔力,能把全县所有大小官员,像棋子一样任意摆动。位置好的想保住位置,位置差的想换个好位置,没有位置的想找到位置。这“保、换、找”的着眼点都盯在县委书记身上,都由县委书记口含立令,令出法随,难道组织人事部门都是“白吃干饭”的?县委常委会的集体领导是“聋子耳朵——样子货”吗?
张华琪在全县科级干部中百分之百的受贿,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当前的腐败除了经济领域的经济腐败外,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中的权力腐败亦是十分严重,卖官买官愈演愈烈,反腐倡廉必须一抓到底,千万不能松懈斗志,留下隐患;二是时值社会体制、机制转型之期,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干部队伍思想混乱,意志衰弱,作风不实,活像庙里的木偶,虽受香火,全无灵念。这种思想和精神状态,确实到了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三是在一些地方,对县委书记的监督,对党政—把手的监督,根本就没有到位。县委书记的权太大、位太尊、利太厚,完全失去了制约和控制。“有权能卖官,有钱能买官”、“官买官,用公款;民买官,自掏钱”,把“官场”变成了利益交换的“市场”。
即便如此,我们还应该坚定地相信,干部队伍的多数是好的。一个县科级干部的百分之百,在全县干部队伍总数中还是少数,在全党全国机关单位、干部队伍总数中更是少数。千万不可一叶障目,看不见森林;不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那种认为“全黑了”、“全烂了”、“无可救药”的看法和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是悲观消极的有害情绪,切不可任其自由泛滥。
因为,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从它宣告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与贪污腐败势不两立,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进了党章。从抗日战争烽火到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从艰苦奋斗建设新中国到万众一心奔小康,中国共产党的宗旨鼓励着一批又一批像方志敏、邱少云、董存瑞、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为了祖国的明天和人民的利益,上刀山、下火海,前赴后继;从长江之源到东海之滨,从白雪茫茫的北国到椰林碧涛的南疆,一批又一批默默无闻的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他们的言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壮丽诗篇。他们的精神与日月争辉,他们的事迹与青山同在,几片腐败乌云是遮挡不住万里碧空蓝天的。
不可否认,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生存环境较为复杂的时代。有社会学者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兴时走俏。正如一首诗所云:“有些人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生的目标;跨进了物质的天堂,却跌下了精神的深渊。”
颖上县科级干部百分之百行贿买官典型在全国范围还有多少?我想谁也不会、不可能做出肯定的答复。据我估计绝非只此一家,别无二店。但即使再有也不要紧,它“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迟早会被揪出来示众。
党中央反腐败斗争日益紧锣密鼓,人民群众的反腐败斗志日益高涨,监督、制约机制日益健全,思想道德建设日益加强。眼下应着重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各级干部从思想深处懂得:生命短暂,人生无常,身外之物,恋之何用?虚荣与浮华有什么意义呢?还是实实在在地做点于人于世有益的事情吧!
行文至此,该打住了。借用苏轼的古诗词韵,填以新词:“腐败几多有,把酒问青天。不知根除之日,当夕是何年。但愿官自律,夫妻共婵娟”,以作此文的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