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痛”时才下决心
打印


    人们在规劝有某些毛病的人改正缺点时,往往要用“痛下决心”这句话。为什么要“痛”了才下决心,我也只是在经过一些事情之后,才突然有所领悟。

  痛下决心,原本说的是一种生理上的现象。身体的某个部位生病了,人们感到疼痛了,才会去关心它,而在其健康时则不加理睬。我由于青年时代在部队干过十多年,身体一直不错,偶感风寒,对我也无大碍,挺一挺也就过来了。

  可近几年,一向自誉健康的我,突然患了牙痛。人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能要命。起初我还硬撑着,心想自己的身体还能让这点小病拿住,可没想到连着几天,痛得我头上冒汗,半边脸也肿起好高,以至影响到不能去上班,不得已只好去看医生。

  其实,病了,痛了,才下决心去治,并不只我一人这样,而面对有些“病”时,痛下决心也显得有些晚。比如,报刊上经常披露的一些大小贪官们,权力在握的时候,居官自傲,得意忘形,或是滥用手中权力,变着法儿捞钱,恨不得把地球囫囵儿搬到自己家里;或是沉溺美色,不能自拔,生活腐朽堕落。这些人,待到东窗事发,身陷囹圄,遭受牢狱之苦时,才突然地“明白”过来,痛哭涕零,唱起“悔不该”,有的甚至乞求组织再给他一条出路,一定会“痛改前非”。但世界上的药铺千千万,唯独难寻“后悔药”。他们中的许多人因罪孽太深,已没有了“改前非”的机会,只有做个反面教员的份了。

  痛了,才下决心根治,在生理现象上,似乎是一个必然,但在社会意义讲,却又是被动的。何必“痛”了才下决心,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有预见性和善于掌握主动性。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市场经济容易诱发犯罪;但大多数干部却没有犯罪,常在河边走的固然有人湿了鞋,甚至掉到河里淹死了,但没湿鞋的仍然是大多数。如果领导干部在当权的时候,能自觉加固思想道德防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时时刻刻慎戒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那不但于国于民有利,个人的前途也将会一片光明,切忌“痛”了才下决心。


上一条: 为官应多“草野”情
下一条: 领导干部要“四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