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了汉代大政治家王充《论衡》中两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其意不在于附庸风雅,而在于激励自己身体力行,激发委员为国为民的“草野”深情。
“草野”辞释为“乡野”。白居易《兰若寓居》诗曰:“名宦老慵求,退身安草野。”用现代话说,“草野”就是“乡村”,是基层。“草野”情就是亲民情,亲民情也即爱国情。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安。民与国死生相依、祸福相连的唇齿关系,是绝对不可分离、不可改变的。
中华五千年,历代无数有理想、有抱负、有胆气的政治家、先贤哲人、志士仁人都把为国为民视为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不惜以励志修身,精忠报国,勤政为民的“草野”之情,打造做人为官者的底气。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公的名言,成为千古绝唱。他把上不负国家社稷,下不负黎民百姓的“忠君爱民”思想,紧紧融为一体,成为他一生做人处事的哲理和典范,忠贞不渝,身体力行。
清代大文豪、怪才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曾写过四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还有“心中常念农桑苦,耳里如闻冻饥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但得苍生俱饱暖,不辞赢病卧斜阳”等等古代名家的感人诗词佳句,显现了作者的“草野”亲情和平民作风。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而奉献,成为他们毕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当他们看到民不聊生,国不安宁时,便坐不住、睡不着,心中感到万分愧疚。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严于律己的精神,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实属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古代诸多爱国敬业、勤政为民的先贤,他们不仅以“草野”深情,严于律己,而且以身作则,为兴国富民创造出了辉煌业绩,功垂千秋。林则徐是皇家钦定、中国最后的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励律自己,鼓舞斗志,不畏强暴,不避祸福,重创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虎门销烟一举震惊中外,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因此而获罪,被懦弱无能的清廷发配伊犁充军。途中协助治理黄河,完工后在伊犁协助边将,开垦边城荒地20万亩,捐银修筑“林公渠”,使用123年,起到了“屯田固边”的作用。又受命到南疆勘察荒地,苦苦奔波一年,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职。
中国共产党是植根于“草野”,成长、壮大、成功于“草野”,并用新的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用生命注解的书,是用心灵开拓的路……毛泽东为烧炭烈士张思德作的悼文《为人民服务》,直接贴近平凡的人与生活,在广义上已关怀到了整个人类。
值得指出的是,现今的不少政府官员,挂着党员的牌子,或戴着领导干部的头衔,却感情冷漠,责任淡薄。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满足于浮在上面,骑在老百姓头上当官做老爷;为自己谋利,为金钱服务,贪污受贿,奢侈腐化。部分基层国家公务人员,胆大妄为,自恃“天高皇帝远”,言称“我的话就是法”,对他认为不顺眼的老百姓,随时任意戴上“扰乱社会秩序”、“违规违法”、“妨碍执行公务”等莫须有的罪名,不明不白地就将百姓给治了。
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正树立为民意识,要有“草野”之情。郑板桥说:“天下第一等人是农夫。”林语堂说:“天底下最伟大者是农民。”当代精英李昌平说:“我是一个没有扯断连着农民脐带的孩子”。试问,我们的各级干部谁敢说他和老百姓的脐带扯断了?我们只有把心沉到老百姓中去,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百姓疾苦,才能为老百姓说话办事,才能真正体现我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三民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