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陕西是一个科技大省,具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雄厚的科技力量。陕西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部门和国防重点实验室51个,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4所,军事院校11个,陕西是全国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其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院校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高校优势学科101个,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有博士后流动站47个,博士点197个,博士生导师1167人。
陕西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密度大。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量居全国第7位;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居全国第2位。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1万人,西安地区是全国少有的科技人员密集地之一。二是科技人员的素质高。9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5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5.3万人。
陕西的科技成果数量多、水平高。"九五"期间,全省取得科技成果3259项,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的项目1788项,特别是这13年来,在生命科学、现代农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能源及环保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重要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生命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系列成果形成了前寒武纪早期生命研究上的里程碑式的进展;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干细胞研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业方面,培育出了"小偃6号"为代表的"小偃系列","陕229"、"西杂一号"等小麦新品种,"秦油二号"、"陕油8号"油菜新品种,"西农8号"西瓜新品种等一批优质高产农牧新品种。SP-30通讯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芯片、激光快速成型设备、环保型洗涤剂的研制和生产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火箭、卫星关键设备和"飞豹"飞机研制成功对我国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陕西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陕西在航天、航空等国防科技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在航空领域,陕西就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才和资产投入,分别代表着我国航空工业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家级水平,在大中型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多学科、多专业、工艺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生产能力;在飞机总体设计、飞行控制、惯性导航、强度试验、飞行试验、机载计算机、发动机燃油调节系统等领域,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在火箭推进技术、航天微电子技术、高精度惯性制导技术、空间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空间电子、超精密加工、仿真技术、特种化工、复合材料、密封技术、传感技术、气动燃烧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运载火箭和星载设备的制造技术、测控技术与国际兼容等方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具有通讯转发系统、测控答应系统、天线系统及通信卫星地面站、卫星遥感等方面设计、制造能力。
(二)
近年来,陕西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关中地区的"一线两带",可以说是陕西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2年9月30日,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决定依托关中地区的科技和经济优势,着力打造国家已批准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国家关中星火产业带,使关中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所谓"一线两带"就是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为特点的产业经济体制。省委、省政府把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作为陕西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加大力度,重点扶助。西安、宝鸡、咸阳、杨凌、渭南、铜川,这五市一区如同镶嵌在关中产业带上的六颗明珠,闪耀着各自的光芒。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了"十园一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成了六个专业园区、四个大学园区和长安科技产业基地,在产业实力、经济规模、体制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园区建设和对外形象建设方面,走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西安高新区已成为西安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和增长点。1997年9月,我国首批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四个科技园区中就有西安高新区。
杨凌示范区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聚集了高品位的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企业,近几年来,生物工程和无害农用生产资料、节水灌溉等产业发展较快。示范区建立了企业、科教人员和农户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紧密结合的机制和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宝鸡是我省工业重镇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沿渭河流域的条形工业带,有机械、电子、食品、有色金属四大产业支柱,省级名牌产业48个,占到全省名牌产品的三分之一。建立于1992年的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460多户企业,2001年完成总收入50.7亿元。
咸阳、渭南、铜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带动当地区域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气候。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改造传统产业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源。在传统产业方面,高新区大量的工业控制、加工等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区外传统产业企业,使企业技术、工业和生产水平得到了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的成功实践,为国有企业提供了示范。国有企业利用高新区优化环境,全资或与高校、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合资,在高新区内以全新机制组建公司,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新技术区的发展已为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打开了市场,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陕西的一些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科技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1995年以来,陕西省全力推进"1851"科技一体化计划实施,围绕培育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超过10亿元的有西安软件园和彩虹股份。2001年全省新建、扩建科技企业12家,投产后,销售收入普遍良好。一批重大科技化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比如西安金花企业集团在完成生物活性稳定技术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大国家一类新药的研发,一些药品已拿到了国家一类新药批号。杨凌示范区的农大德力邦公司的生物农药,科元、金坤公司的胚胎工程改良秦川牛,中富公司的组织培养发展良种苗木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大唐电信、秦丰农业、海星科技、东盛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为发展经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陕西省在"九五"期间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省科技厅根据陕西的科技和产业优势,紧密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已有的科技工作基础,针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电动汽车、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节水农业等重大专项,积极开展预研工作,安排了1000万元进行前期准备。组织投资项目28项,总投资14亿元。
全省建立国家关中星火产业带已有省级星火密集区16个,实施星火项目4500余项,实现产值500多亿元,新增利税110亿元,创汇5000万美元,辐射和带动了全省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科技产业促进了陕北农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枣、杏、梨、菜"四大产业已形成规模。
令人欣喜的是,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的生力军。陕西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了8800户,形成了东盛集团、海星集团、开米股份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有优势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出口创汇的骨干,民营科技企业占高新区内企业的90%,承担省上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70%。民营科技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01年底,全省有6.5万名技术人员从事民营企业的研发工作,全年开发专利新产品6076项,授权专利958项。民营科技企业改变了陕西地方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的格局,孕育出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为陕西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
对于陕西省今后的科技发展,省政府已出台了措施,进行了宏伟的构想,主要内容是:
大力推进高新区、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支持各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孵化创业、资产置换等方式,加快高新区资本、技术、人才的聚集,提高高新区作为技术产业化和国际化重要基地的地位。引导和支持关中各市在经济特色明显、产业比较集中,智力、技术相对密集的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建设,设立和建设各类产业园。
加快关中星火产业带的建设。制定和实施关中星火产业带管理办法和建设实施方案,支持杨凌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抓好16个国家级星火密集区、省级星火密集区和两个国家星火西进示范县的建设。结合建设星火密集区,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果业、奶业、肉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
加快秦巴山区中药现代化产业带的创建。在未来五年内建成秦巴山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和科技示范县20个,中药材种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使中药材的销售收入在60亿元以上。建设一批医药工业园,培育和引进一批制药企业,开发培育一批中药骨干品种,实现陕南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构架陕南中药资源开发的现代化、规范化的产业结构。
进一步抓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扶持一批高新企业。再!择20多家产品技术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管理队伍素质好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其以资本为核心、产品配套为重点进行产业化经营。争取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尽快形成一批销售收入上10亿元、上50亿元的规模化高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