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底,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开场白时,首先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一件事:那时河北会堂前的广场上停满了小车,民警一直在不停地指挥车辆有序地停靠在合适的位置。但不知是哪位领导的司机,偏偏把小车停在会堂门口,影响了交通秩序。执勤的民警要求他开走,他不但不听,反而和民警“干起仗来了”,别人怎么劝也不走。“太不像话了,我就是看不惯这种现象,他仗着自己是某领导的司机,就不遵守交通法规。一个司机这么干,这就是风气不正。事情虽小,但反映了作风问题。”白克明越说越激动:“那个司机牛气呀,牛气什么?砸了他的饭碗!”白克明说:“各位领导干部回去都问一问:那个不服从民警管理的司机是不是自己带来的?我们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公仆,一定要管好身边的司机,管好身边的子女和工作人员。如果我们连这么一点正气都没有,靠什么搞改革和建设?”白克明的话,绝不是无限上纲,而是触及到了某种“衙役现象”的实质。
古时的衙役之所以有时比官还厉害,就是因为再高的官也有任期,也得调动,而衙役则坐守一方、日久天长,渐渐盘根错节,难怪会神通广大起来。此乃“衙役”们的“区位优势”所在,也是“地头蛇”肆虐一方的翻版。而“宰相衙役七品官”,同样也是一种“区位优势”的所在。在许多国人的脑子里,官本位的意识依然浓稠得化不开,不仅各级公仆是官,其他多少能沾上点官气的如某些领导的身边工作人员,也往往会显得官气缠身,威风八面。此种官僚习气的蔓延,便使那种“衙役现象”无所不在。正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缠”,难怪这些领导身边的“衙役”,常常牛烘烘,派头十足。
其次,某些“衙役”脾气暴烈,爱耍威使泼,也往往是其“主子”日常做派的写照。因为作为领导身边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其影响往往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故领导干部的作风就很可能成为“衙役”日常行为的参照。那些作风浮夸,性情无常的领导干部身边,狐假虎威的“衙役”相对就会多些。而在那些敬民如父、言行诚笃的领导干部的身边,就很少派头十足者。郑培民心脏病发作,他竟然还嘱咐司机不要闯红灯,作为他的司机,会去跟交警胡耍威风甚至干仗吗?
再者,前倨后恭,一人千面,是古今“衙役现象”或爱耍威风者的共同嘴脸,这些心中只有“主子”,眼里没有人民的所谓“衙役”,若期望让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实在是缘木而求鱼。所以党中央才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管好身边的人,以防止其背后为虐或衙役现象蔓延。但是,要从根本上杜绝身边工作人员为虐乃至犯罪,健全规章和强化机制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还是领导干部本身,能以切实的言行为之做出实打实的表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