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建设作为一个行业,是最基础的工程。只有把基础夯实,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而工程建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
陕西的工程建设已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果。陕西的建筑队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迅速壮大、快速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五大召开前,陕西已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建筑大军,共有四级以上的施工企业1800多家,从业人员近90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筑行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格局,推行了以质量监督和施工监理为主要内容的监控制度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增强了企业活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生产能力,从1981年至“八五”末的15年间,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8.9亿元,竣工房屋面积2.1亿平方米。新建和扩建的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渭河电厂、咸阳机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神府矿区特大型矿井以及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工程项目,为改善陕西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先导和基础作用。
到2002年末,陕西的建筑业完成总产值472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八五”期末的6.7%提高到11.5%,建筑从业人员已达102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由1995年的4460元提高到了2002年的7620元。
建筑企业资质改革与资质就位进一步推动了建筑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企业的改制、重组,全省初步形成了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发展的格局。企业资质全面就位后,全省建筑企业有特级一家、一级89家、二级555家、三级1034家。工程监理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受监理工程覆盖面达70%以上,实行监理工程逐步向县级延伸,实行监理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省建设厅就不断治理整顿建筑市场,规范招标投标管理,杜绝建筑市场的不正之风,使建筑市场工程承包实现信息公开化、交易公平化、 行为规范化、管理法制化。目前,全省市政及房屋建设工程进入有形建筑市场交易率和招标投标率达到了95%以上。
城镇住房建设
这13年来,陕西的城镇住房建设发展神速,无论是省城西安,还是宝鸡、咸阳、渭南等地市,一座座崭新的居民住宅拔地而起,许多城镇居民搬进了新居。全省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由原来的67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2年的116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6.2平方米增加到21.5平方米。
从1988年开始,陕西省就实行了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八五”末,全省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公有住房出售和租金改革制度,加快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全省350多万在职职工中已有240多万人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达70%以上。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调整工作正在进行,公有住房出售工作已基本完成。
房地产建设出现新局面,房地产开发业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已有将近800家,并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有人才有技术有先进设备的优秀企业。
2002年,全省完成住宅与房地产开发投资12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其中城镇住宅施工面积19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050万平方米。
在房地产市场的培育中,陕西省充分发挥投资、消费的双向拉动作用,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建设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商品住宅开发重点向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转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同时,不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纠正和查处分批多建、虚假广告、面积缩水、定金圈套、合同欺诈、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2002年,查处各类案件208件,对24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予以降级,对7家延长了暂定期,对11家注销了开发资质,使房地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城市建设陕西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建国初期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起步的。从建国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30年间,全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多元,使全省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80年代初到“八五”末的15年间,全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猛增到63.1亿元,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步入了全国设施较好的城市行列。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幅度增长,“九五”期间,全省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3亿元。2002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就完成了380个,县城以上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亿元。
全省的城市由建国初的4个发展到13个。城市建城区由建国初的28.8平方公里发展到400多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建国初的52.3万人发展到1022万(含小城镇),城市化水平达33.5%。
全省所有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咸阳、铜川、延安市总体规划已开始修编。省级试点镇规划全部编制完成,837个建筑镇的建设规划完成94%。西安、宝鸡、渭南、咸阳、汉中等市按照新的建设需要加快了乡村规划,汉中、安康、商洛完成村镇重建规划40个。
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各项指标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370万吨,供气能力290万立方米,供热面积1800万平方米。到“八五”末,全省13个设市城市各类道路面积已达3244万平方米,从98年到2001年,又新增1000多万平方米。2002年,改建新建市政道路150公里。
全省的城市“脏、乱、差”得到彻底扭转,城市综合治理成绩显著。2002年,新增城市排水管道160多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万吨/日;更新安装路灯14200 多盏;新建改建城市广场44个;新增公共绿地425.9万平方米。全省城市绿地率18.35%;绿化覆盖率29.1%;人均绿化面积5.9平方米。一个干净卫生、环境舒适优美的新型城市正在全省大中城市崛起。
村 镇 建 设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抓好村镇建设置于建设陕西城乡的重要位置。从1978年到“八五”末期,通过抓认识、抓规划、抓建设试点,全省2507个集镇和90891个村庄已初步编制了建设规划。全省小城镇铺装道路发展到1万多公里,90%以上的小城镇通上了电,1040个小镇用上了自来水,人均居住面积达12平方米。
全省县以下建制镇由1997年底的1668个增加到2002年末的824个,城镇化水平由28.7%提高到34.6%。
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总投资逐步增加,分别完成总投资36.04亿元和36.11亿元。十个市设小城镇补助资金共约900万元。2002年,全省集中力量抓了20个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点镇,抓了镇区的道路、通讯 、供水、排水、供电、绿化、环境卫生设施和其它服务设施的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典型村镇正在形成。
展 望 未 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省的建设工作一是以发展为主题,积极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陕西实际的城镇化道路。要把产业群和城镇群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动西安和关中其它城市经济一体化,并以此为主体积极发展关中城镇群。力争五年内,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
二是加快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要力争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60亿元(2003年)的目标。加快城市出入口的道路建设,争做到路路畅通无阻。要进一步开放市政公用市场,建立健全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企业的成本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市政公用事业单位向企业过渡。要继续开展城市综合治理,建好、管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城市。
三是继续加大住宅与房地产建设的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要多渠道保障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和建设、供应标准,认真落实土地供应政策和其它优惠政策。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和物业管理。活跃住房二级市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
四是深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和建筑市场秩序,继续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努力开创陕西省建设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