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3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就深入学习宣传郑培民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郑培民同志学习。世人曾评说,共产党人靠的是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历史已昭示,共产党人凭的是百姓的支持、人民的拥戴。郑培民同志在日记中对这两点做了很好的诠释,他写道:“始终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样的为人准则,这样的公仆情怀,才是我们共产党人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根本所在。假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像焦裕禄、孔繁森和郑培民等同志那样,身体力行,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为党的形象不断增光添彩,用自己现实的行动实践“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那么,我们的党就能永远经受住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考验。如是,党幸甚! 国家幸甚!人民幸甚!为此,我们特摘发长篇通讯——
重 任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
领导与郑培民谈话。刚一谈起去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郑培民笑了:“请直说吧。”
调动的意向被和盘托出。准备做郑培民思想工作的话没有必要说了。
平级调动,又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回答而敬佩。
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要从湘西的首府坐车到乡里,然后,喘着粗气,手脚并用,徒步走上4个小时的12公里陡峭山路。苗族群众之所以十几年后还记得郑培民,是因为他是住过这里的最大的领导。在他之前,只有乡干部爬上过这个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山头。
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率领全州干部群众继续围绕扶贫开发这根主线做文章。
湘西贫困。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入大量返销粮。
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这是一项弯着腰,在田中豆腐块大小方格周围摆两株苗的累活,郑培民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他带着机关干部下地,自己弯着腰在田里干活,给农民演示。1992年春,在田里示范劳作了几天的州委书记郑培民,一脚踩空,仰面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脑震荡。
书记的行动也是推行农业新技术的“科教示范”,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
湘西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小水电,为自治州的发展起步奠定了基础。然而,小水电受着季节的制约,也制约着湘西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当时的观念和体制下,放弃了小水电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利益,因而阻力重重,郑培民这时起了“头雁”的作用,果断决策:引进大电网。
党风与廉政2003年第7期湘西州当时的湘泉酒厂,只是一个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的小酒厂。郑培民在前任扩建湘泉酒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支持了这个酒厂的三期扩建。如今,壮大起来的湘泉酒厂已成为上市公司,自治州干部的工资,三元钱中就有两元来自这个公司上缴的利税。
现在看来,郑培民十几年前在湘西做的,虽然没有把政绩摆在自治州首府的街面上,但却是为即将起飞的湘西州养壮身子骨、丰满羽翼而练的内功。这种打底子的事情,不太显山露水,但却是那种要咬紧牙关努力的沉重活计。
叭仁是个为水发愁的村庄。滴水贵如油,接济不上的时候,村民之间宁愿出借粮食,却不愿让邻居拎走一桶水。郑培民去调查后,政府为村子通了水,拉了电。村民们再不用走上16里路,拎着重重的木桶,吃力地到山沟里去提水了。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这只是一个粗略到乡镇,尚不包括村寨的统计。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妻子去湘西看他,一进屋,地上扔的是一双粘满泥巴的胶鞋,惟一一套出国时置办的西装,在柜子里已被虫子蛀满了洞。郑培民拦住要帮他刷鞋的妻子:天天都要穿,一出门,还是要粘泥的……
形象是干出来的。在湘西州委的选举中,郑培民全票当选州委委员,全票当选州委常委,全票当选州委书记。有的干部誉称他是“三个百分之百”,郑培民当即纠正说:“只有一个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对共产党百分之百的信任和感情选”
火禾公路,这条在凤凰县地图上细得像根线的乡级公路,在火炉坪乡500多户群众的心中,大得像一片天。
修这条公路时,郑培民已经调到了省委,火炉坪乡依然是他的联系点。他领着技术人员,吃着缓解心脏病的药,晃晃悠悠地攀上悬崖峭壁去勘察。为这条路,郑培民十分少见地向自治州一个熟识的干部发了火:“你敢糊弄我?公路的配套资金为什么不到位?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十几公里的火禾公路打通了,是全州标准最高的乡级公路。山外的小贩开着车,直接停到山里人的门外,把一筐筐的猕猴桃搬上了车;高兴的苗族村民守着家门口卖西瓜,卖掉一个,就在西瓜上拍一下:“这是郑书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真情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出自郑培民的心。即使当了大干部,郑培民还是像一棵永远不会离开大地的大树,枝蔓扬得越高,根往泥土里扎得越深,他的根系牢牢地扎在“人民”二字上。
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书记还爱在农民家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饭食也嚼得津津有味。有时,他还会宿在农家。这个住宿的人家他会留意选一下。在湘西州永顺县高坪乡雨龙村,他每次去那儿,都住在一户孤寡老人家。郑培民心里明白,农村的孤老,没有子女照顾,精神上孤寂,有时也难免被不懂事的乡邻欺负,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孤寡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支持和尊重。
郑培民是个心细的人。他回湘西,有两件事必须做——陪老同志吃一顿饭,打一次扑克;他下乡,在乡镇和农民家吃饭,一定会把饭钱交上——“老百姓生活得不容易!”
一次,走进火炉坪村,郑培民发现一位老人在远处招手,村干部向他解释,这是村里的五保户,80多岁了,没见过省里的大干部,想把你看得清楚一些。
“那好,我和老人照张相,让老人家看个够!”郑培民笑着走了过去。
一天晚上,工作结束得早,郑培民兴致颇高,“走啊,咱们也去尝尝夜宵!”
趁司机停车,郑培民站在夜宵店门口,与摆槟榔摊的小贩聊起来。小贩告诉他,自己是下岗职工,父亲得了癌,一天摆摊下来赚的钱刚刚可以供一家人糊口。
郑培民心里难受极了。他转身离开,“你看人家生活得多艰难!这夜宵怎么吃得下去!”
对郑培民来说,他与普通的百姓,压根是长在一起的,他的心为他们而快乐,为他们而疼痛。
砥 柱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
湖南常德市安乡县,身受长江和澧水、沅水三大水系夹击,临洪大堤长达400公里,是历史悠久的“洪水走廊”。
1998年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当时的安乡县城,电力中断,一片漆黑,老百姓几乎都搬空了,就是没有离开家园的人,也搬到了相对安全的顶楼上。
正当人们惶惶不安,没有主心骨的时候,郑培民来了。他不是象征性地点个卯就走,而是安营扎寨,住进了黑洞洞的县委招待所。“指挥抗洪的省委书记和百姓一起住进了‘水围子’”。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悬着的心,咕终一声落了地。
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统帅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
就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
雨过天晴,骄阳似火。居住在大堤上的4万灾民头顶烈日,衣食不足,缺少清洁的饮用水和药品,眼看疾病就要在大堤上流行。
路过大堤的郑培民告诉司机“绕道走”——他不忍看着灾民们一边让太阳晒着,一边还呼吸着他的车扬起的灰尘。但郑培民的心却没有绕着走,他拍板,要在3天的时间内,把几百灾民转移到可以吃上饭、喝上水的垸子里去。
命令一下,故土难离的灾民们落着泪,望着只露出屋顶的家园,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土地。指挥部及时调来育苗的蔬菜种子,衣食无忧后,灾民用最快速度恢复了生活和生产。
水灾过后,郑培民提出,让老百姓从水窝子里搬出来,住到山上去。
中央提出移民建镇后,郑培民从方案到资金的落实都一一过问。他一遍又一遍地叮咛:那是中央给农民的钱,不许坑农民的钱!
地方同志向郑培民表示,在抗洪中,当地政府连书记的生活也无法照顾,心里十分歉意,最后想送点礼物表示一下。
一句很重的话从素来温和的郑培民嘴里扔出来:“老百姓遭了那么大的灾,你们还要表示什么?”
抗洪期间,郑培民平均一天只睡两个小时,情况紧急时甚至还要冲上去搬麻袋抢险,这对他这样一个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危险了。
省委领导也牵挂着他的身体,下命令:每天要保证郑培民吃上两个鸡蛋!
然而郑培民关心的还是他人。听说一位同志因为血压高而住进医院了,就连忙去看望。
从医院出来,知道郑培民病情的同志心里酸酸的:人家低压高到了95就可以休息了,可低压已经升到105的郑书记,却天天还要在夜里两三点钟,到大堤上查管涌!
郑培民在大堤上,整整呆了60多天,400公里的长堤在他脚下踏过不止一遍。回到家里,掉了20多斤肉的郑培民对妻子说了实话:“这次抗洪,是对我生命极限的挑战!”
其实,平时的郑培民不属于那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型的领导,哪怕是创新和开拓性的工作,他也是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地去做,从来不搞轰动效应。
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郑培民亲自调查了两个月,走访了40多人,然后才做决定。他说:“稳健决策,决不能留下后遗症,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决策正确,是造福百姓;否则,是造祸百姓。”
分管干部工作时,郑培民跟干部说话,不是暴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和他有过接触的干部都反映,郑培民不居功,不诿过,敢于承担责任;他当面敢于批评人,背后却保护人;他表里如一,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他手下工作,觉得安全、踏实……
谈到自己曾经的副手郑培民,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很有感触:“一个领导干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到有口皆碑,很不容易!”
考 验
比起普通百姓,领导干部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
几年前,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家,蒙受了一次小偷的“考验”。两个小偷撬门进入没有装防盗门的郑家,把所有的抽屉全倒出来,连柜子里的衣服全都拌出来捏过了,也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翻腾到最后,他们只从郑家偷了4000元现钱和两条烟。
4000元钱,是郑培民女儿出差后尚未归还的公款。
几个月后,盗窃案告破,小偷的坦白与郑家报案的数字,完全吻合。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老百姓眼里,郑培民就是个在廉政问题上一辈子干干净净,只做好事的人。
对于下级单位送的礼物,郑培民从来是能拒就拒,自己拒不了就让秘书去退。
集邮,可说是郑培民惟一的爱好。就是这个爱好,他也绝对保密,生怕有人投其所好。
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调离湘西,不喜张扬的郑培民总是挑选在早晨未上班之时悄悄离去,而且事先不告诉周围人,他不想惊扰大家,也怕可能送来的人情礼。
郑培民偶尔也会收下级少一部分礼物。但送礼物者必须符合两个前提,一是极为熟识的亲友,如同亲人一般的老部下,老同事;二是正常的人情往来,而不是有事求他而送礼。
家 风
郑培民的家,是尽人皆知的美满家庭,他很爱妻子和儿女,只是他从不用手中的职权来表达这份感情。他深知,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做事的。
几十年中,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动,而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
调到长沙后,杨力求上班要走上40多分钟。她不会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也不方便,多年来,她一直走路上下班。郑培民托人为妻子买鞋,指明买那种柔软的、平底粘胶的鞋子,他要让妻子在风吹雨打的路上,走得舒服一些。但这个有情有意的丈夫却从不让妻子搭他的顺路车。
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郑培民的日记,折射出“后门”的坚固:“某某同志来家,我不在家,请我爱人转给我一封推荐信,并送了5000元,讲请力求旅游用。力求当即指出,这是送‘错误’给我们,绝对不能收。”
郑培民的儿子曾经有过被爸爸从车上赶下来的经历。他在湘潭大学读书时,有一次爸爸从长沙去六七十公里外的湘潭开会,正在家中休假的孩子,便想搭便车去学校。谁知郑培民一上车,看到已坐在车里的儿子,立即严辞厉色、毫不留情地把孩子从车上轰了下来。
郑培民曾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与其我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读书,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呼 唤
至今,谁都不忍告诉湘西凤凰县叭仁村的村民们,他们用金边框着的新春祝福,郑书记没有看到。当秘书含着眼泪打开它时,百姓爱戴的培民书记,已与他们天人永隔。
去年3月11日,郑培民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干部考察组,工作中,急性心肌梗塞突发。
连郑培民自己都不会相信,困扰了他多年的病魔,一转脸就会变成死神。在赶往北京医院的路上,他已无力地倒在秘书肩膀上,嘴里还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
谁想得到,一棵生命的大树就这样倒下!
培民书记,你春节时看望知识分子,送去的花儿还没谢呢;苗族群众为你编的苗歌,他们准备了上千首,你还没听呢;叭仁村,那个一直系在你心尖尖上的湘西山村,通向它的盘山路快要修好了,还有火禾公路,这是两条让你操碎了心的路啊,还没有印过你的脚印呢,你怎么就走了?
培民书记,湘西凤凰县安坪村小学校的桌椅做成了,窗子安上玻璃,再不用稻草堵窗户了;安坪村山上一片绿色,再也不用砍树换钱了;火炉坪的张来富,那个你去看望过4次,送钱送母羊送蚊帐的中年男人,他和他的妻子正想告诉你,他们家盖了新房,买了彩电,5只母羊变成了二十多只的羊群,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和别人一样好了。
听说你去世,火禾公路指挥部的8个成员坐在一起,两个小时,不闻人语,只闻人泣;听说你去世,你的扶贫点——湘西凤凰县安坪村,全村的男女老少汇聚在你站过的地坪上追悼你,百姓的泪和湘西的雨交织!
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啊,天若无情,为什么让你这样的好人来到人间?天若有情,为什么天不假寿,让你过早地离开人间!
湘西的老百姓要自己出路费,到北京和长沙来送你,他们,是硬让州委和县委给劝回去的!
哪里有比人民口头流传得更久的历史?哪里有比百姓心头更坚固的丰碑?你活得辛苦而操劳,你活得清白而坦荡,但你活得值啊,你留给了人民一个共产党人无愧于天地、无愧于黎民的身影!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你去了以后,组织上派人整理你的办公室,清理出来的,只有一本本的工作笔记。上善若水。你的生前身后,都透明如水,洁净如水,经得起任何形式的翻检!
倒下的郑培民,擎起来的是精神上的火炬。你经常念叨的四句话:“大浪淘沙,警钟长鸣,不忘宗旨,永葆本色”,已经变成了你的精神遗产,时时被人们享用着。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描述你,不需要更多的词藻雕琢你,郑培民,你让人们记住了:天地之间,曾经有过这样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