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书艾青
打印

  中国古代有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典故。中国革命史上更有毛泽东“三书艾青”、礼贤下士的佳话。这段故事发生在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夕——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延河之滨、宝塔山下云集了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给文艺界带来了鲜活的血液。对此,毛泽东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随着众多的专家学者、文艺青年的到来,文艺界出现了生机盎然的新气象;忧的是,大批文化人到了根据地,不完全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结合,文艺界还存在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关门提高、学用脱节、思想混乱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文艺的方向。

  毛泽东认为,“需要一个切实的严肃的整风运动。”于是,他和有关中央领导人一起广泛同文艺工作者谈话,阅读文艺作品,观看文艺演出和整风墙报,请文艺工作者代为收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1942年4月,沉睡一冬的小溪苏醒了,在消融的大地上欢畅地流淌;道旁河畔的红柳绽开苞?,婆娑摇曳,如烟似云。一天,毛泽东给在兰家坪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艾青写了一短笺:“艾青同志:有事商量,如你有暇,敬祈惠临一叙。此致敬礼!毛泽东。”

  兰家坪与杨家岭隔河相望。艾青过了延河,来到毛泽东的住处,简单寒暄之后,毛泽东便谈起了文艺问题:“现在延安文艺界有很多问题,很多文章大家看了有意见,有的文章像是日本飞机上撒下来的,有的文章应该登在国民党的《良心话》上。你看怎么办?”

  “开个会,你出来讲讲话吧!”

  “我说话有人听吗?”毛泽东微笑着问。

  “至少我是爱听的。”艾青不假思索地说。

  过了几天,毛泽东又给艾青送去了第二封信:“艾青同志:前日所谈有关文艺方针诸问题,请你代我收集反面的意见。如有所得,希随时赐知为盼。”在“反面的”三字下面,毛泽东特意画了3个小圈。

  随后,毛泽东又给艾青写了第三封信:“艾青同志:大著并来函读悉,深愿一谈。因河水大,故派马来接,如何?乞酌。”

  在杨家岭一孔窑洞内,毛泽东再次同艾青畅谈。他把文章交给艾青说:“你的文章,我们看了,有些意见,提供你参考。”文章第一页有几位政治局成员圈阅的字样,另纸用铅笔写了一些意见。艾青正准备记录时,因地不平桌子摇晃起来,毛泽东看到后疾步走出窑洞,抢先捡来小瓦片,把桌子垫稳了。

  事后艾青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对自己的文章作了认真修改,在文艺座谈会期间作了交流。

  不仅仅是艾青受到毛泽东的“三书邀请”的礼遇,萧军、刘白羽等大批作家、文艺工作者也都受到了同样的礼遇。毛泽东谦恭随和,礼贤下士,延安文抗的丁玲、罗锋、白朗,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的欧阳山、草明,鲁艺美术系的华君武、蔡若虹、张锷,鲁艺文学系的何其芳、曹葆华、严文井、周立波、姚时晓等数十位文艺界人士都成了毛泽东的常客。毛泽东也常去看望文化人士,频频与他们深谈。座谈会前如此广泛坦诚的促膝谈心,使文艺界人士无拘无束地袒露了灵魂,按受了一次次思想洗礼,也使毛泽东洞察到延安文艺界存在问题根本之所在。他不断地思考着、估量着和构思着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道路和未来,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胜利召开作了充分准备。

  


上一条: 兴致勃勃说“命脉”——陕西水利建设走笔
下一条: 小镇“铁”纪检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