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勃勃说“命脉”——陕西水利建设走笔
打印

   从郑国渠说起

  稍微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在秦代,陕西境内就有了一条郑国渠,它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郑国渠的建成惠及了关中东部的一大片土地。在后来的几千年间,虽然战火不断,但历朝每代依然不忘兴修水利。尤其是在近代的民国年间,陕西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了汉惠、褒惠、梅惠、黑惠、泾惠、洛惠等八惠渠,使陕西的水利面貌有了一定的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将兴修水利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件大事来抓,陕西的水利条件明显改观。上个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用一句精辟的语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全国人民大修水利。陕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掀起了一个兴修水利的热潮。三秦大地全民动员,全党动员,打坝修渠,围堰筑堤,平整土地,引水上塬。在关中平原,在陕北陕南,新修了不少水库水渠。宝鸡峡引水工程、冯家山水库工程、褒河水库工程就修建于那个时代。

  陕西的水利工程有了突破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三年来,陕西水利成了农业发展的一条“命脉”。

令人欣喜的重点水利工程

  可以说,重点工程是水利建设的龙头。因为重点工程规模大、投资大,只有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才有能力抓起来。近几年来,陕西省政府、省水利厅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果断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坚持把重点工程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以务求必胜的信念,打了一系列抢速度、保质量、攻难关的拼搏战。全省建成或基本建成了东雷抽黄二期、黑河水利枢纽、铜川马栏河引水、咸阳冯济羊、泾惠渠加坝加闸等续建工程,开工建成了延安王瑶水库引水、宝鸡峡加坝加闸、恒惠渠加闸、三原西郊水库、魏六堡电站和杨凌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了洋县卡房、安康黄石滩、神木瑶镇、榆林李家梁等蓄水工程,年新增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形成了陕西省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水源工程建设高潮。

  在这一时期,全省水利建设投资成倍增加,累计达到179亿多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多,同建国以来前45年水利建设总投资基本相当。其中重点水利项目投资达43亿,是“八五”期间的4倍。

  近五六年来,陕西省水利厅通过实施关中九大灌区更新改造世行项目和灌区续建配套、节水增效示范县等项目,累计新增灌溉面积28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6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60万亩。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农业生产的丰收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和空气一样,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水是甘露,水也是猛兽。变水患为水利是陕西省水利建设的又一亮点。近几年来,陕西省先后开工建设了渭河各下游、汉江干流、渭河中游、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等重点河流和城市堤防建设,累计新建堤防600公里,有31座大中型水库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目前已有30座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开工。同时坚持工程带水文、带信息,水文测报、通信预警设施建设也迈出了新步伐。

蓬勃发展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保生态

  陕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全国一样,其高潮是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那时候,在“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下,全省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火朝天。改革开放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来,陕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了新特点,那就是: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依托,开展冬、夏、秋冬三次大会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了过去的人海战术,实行机械化作业,高标准作业。针对分田到户的新的耕作方式,采取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行动、谁投资谁受益的新办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在继续实施“一川两江六河”(皇甫川,丹江、嘉陵江、延河、无定河、佳芦河、窟野河、泾河、洛河)重点项目的同时,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和朱基同志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重要批示,先后新上了黄河水保生态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保项目,启动了陕北水保生态大示范区建设项目。各级政府积极拍卖“五荒”地,加快水保治理步伐。近几年来,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过去的300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7000平方公里,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的典型,为水土流失区域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城乡供水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好多年以来,陕北山区和关中的旱原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水贵如油并非是夸张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把解决人畜饮水放在重要位置来抓。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在关中西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投入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吃水问题。近几年来,省水利厅着力实施省政府提出的“甘露工程”,打深机井,引水上塬上山,解决山区和塬区农民吃水难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全省累计解决了641万人的饮水问题。

  在解决城市饮水问题中,陕西省以石头河、黑河工程为重点,使西安市供水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在突出抓好西安、铜川、延安、宝鸡等大中城市水源建设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了城镇供水的步伐。各大中城市重新勘察水源,重新做出用水规划,着眼当前,放眼未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的后顾之忧。这几年来,先后完成了65座县城供水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管网改造项目,使城镇用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永久性的工程

  水利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永久性的工程。今后几年内,陕西的水利建设将以兴水治旱、防洪保安、改善水保生态环境为目标,努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经济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在近几年内,每年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0平方公里,新修“四田”60万亩,解决100万人的饮水困难,新修堤防100公里。

  重点抓好水源建设,努力增加供水能力。要加快陕西水利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以骨干工程为重点,以小型民办工程为主体,大中小并举,蓄引提调结合。陕西省将继续把骨干水源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2003年建成四项,基本建成两项,力争新开三项。全面建成黑河水利枢纽、宝鸡峡加坝加闸、泾惠渠西郊水库和神木瑶镇水库,使其发挥效益;力争开工建设渭南涧峪水库、洛惠渠渠首加坝加闸和引乾济石工程,积极做好引红济石工程准备工作。

  坚持以民办水利为主体,按照“南塘北窖关中井”的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发动千家万户,修塘蓄水,挖窖集水,建站抽水,打井提水,推动面上的小型水源工程全面发展。

  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重点是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关中灌区改造、节水示范园区和节水增效重点县建设。2003年计划完成项目投资4.5亿元,完成续建骨干工程352项,新开51项。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抓好户县等20个节水增效重点县建设,全面完成合阳城关、临潼代王、秦都双照、岐山益店、榆阳牛家梁和杨凌区等10个万亩以上的高新节水灌溉示范园区建设。

  千方百计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在今后几年内要继续加强江河治理,治理好汉江干流、渭河、延河。抓好城市堤防建设,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全面复修好被毁坏的水利设施,确保防讯抗旱两不误。

  用三年时间解决全省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组织实施“人饮解困工程”、“甘露工程”和“防氟改水工程”。把县城供水新建、扩建与管网改造结合起来,抓好商南县、靖边、扶风等10个县城的供水扩建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000万立方米。

  坚持综合治理,加大水保生态建设力度。重点抓好陕北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启动,抓好黄河水保生态工程、世行黄土高原治理项目、农业水保项目和水保生态修复示范县建设。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加快水利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进程,努力开创陕西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上一条: 被“哥们义气”葬送前程的农业局长
下一条: 毛泽东三书艾青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