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西安市的新车保险市场,那就是“混乱”;三年后,如果再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规范”。一词之异,两重天地。这是西安市在全国率先对新车保险实行“共保”后带来的变化。
西安市车管所原处的丈八北路上,有一条不及百米的小街道,这里以前被群众戏称为“保险一条街”。许多办过车辆保险的车主对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为了抢占保险市场,西安各家保险公司纷纷设立业务机构。除了这些“正规军”,这里还聚集了十几家非法保险代理机构和数百名“保险托儿”。一个“托儿”同时装有多家公司的名片。他们相互勾结,结成联盟,推选出“片长”或“托儿头”。车管所、保险公司的一些职工也被拉下水。这伙人向保险公司索要各种名目的手续费、“回扣”,有时高达保费的50%。新车一开来,车主就在劫难逃,“托儿”们蜂拥而上,有的随意许诺,有的威逼误导,甚至围攻谩骂保户,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把保单弄到自己手里。由于无序竞争,每年给保险公司及国家造成的损失达6000多万元。业内人士自嘲地说:“新车保险是保险公司为托儿打工。”
1998年以后,省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监管部门联手对车保市场进行整顿,然而此类违规行为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陷入了整顿、反弹,再整顿、更大反弹的怪圈。
发生在眼皮底下的这些事,也让车管所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西安车管所是全国公安系统“文明示范窗口”单位,所内干警文明礼貌的服务,与外边混乱的保险市场形成强烈反差。
由于新车入户首先要办理保险,车辆保险市场肆无忌惮的违规竞争,很快殃及到了车管所。那些被“托儿”宰了的车主,把埋怨的“屎盆子”扣在车管所头上。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有的向有关部门投诉,有的向媒体反映,一时间车管所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反反复复的实践,使省保险协会和车管所领导班子意识到,“托儿”有市场,根子在管理机制上。于是,双方打破条条限制,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经过一次次协商,省保险协会、车管所和各家保险公司达成了“共保协议”。双方迅速建成了一厅式的机动车辆共保业务大厅,实行保险与车辆业务微机联网,形成内外监督、互相制约、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随后把这项重大改革公布于众,受到群众交口称赞。2000年6月5日,陕西省机动车辆共保办公室与“共保大厅”正式启动。没过几天,车管所门前街上原来到处悬挂的保险代办招牌没有了,数百名“托儿”不见了踪影。
“共保”新机制运作3个月,即显现出其优越性:各家公司之间的恶性、违规竞争平息了,服务、理赔质量上升了,车辆保费收入翻了一番。不仅如此,每年可给国家挽回7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共保”措施出台不久,也曾遭遇人们的质疑:这种共保是“垄断”还是“规范”?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公平竞争,反对垄断,而“共保”是否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背离,是一种变相垄断呢?在目前情况下,有没有比共保更好、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西安交通大学保险专业教授刘愈认为,由保险行业协会出面,经过充分协商和协调,对新车保险实行“共保”是一种市场行为,它不属于行政行为。实践证明,目前这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共保”有效解决了新车市场过去长期存在的秩序混乱、恶性竞争、回扣居高不下等问题。但是应当看到,这种办法是目前特殊条件下的一种特殊举措,是一种逼出来的办法。
新华社记者撰文指出,“共保”这种形式,杜绝了暗箱操作保险的现象,是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共保”的实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毋庸讳言,“共保”制度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补充和完善,对此,“共保办”主任陈林有着清醒的认识:“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几年内,保险业必将迎来一个竞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外资保险进入,内资保险扩张,优化组合、强弱易位的情况可能很多。大公司要利用自己现有优势和地位,继续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小公司小则思变,弱则思强,一定要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实现快速成长。作为保险市场的一部分,新车共保肯定也会遇到新的挑战。随着保险主体的增多,共保方式也要进行变革,它可以发展为保险协会自律下的‘保险超市’,也有成为处理特殊业务保险‘共同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