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明、奉公守法,是为官者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一位真正目光远大的为官者,应当懂得用自己的廉洁去获取名望。
封建社会有作为的帝王和“明君”都懂得一个道理:吏治废弛,国脉不昌,改朝换代,亡无日矣。所以,他们振兴“纲纪”,整肃吏治,成就了一批清官和铮臣,如包拯、海瑞、于成龙、林则徐等。这些清官和铮臣,个个一身正气,震慑朝野,皇帝也畏他几分,更成了老百姓中代代相传的英雄。
封建社会更多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花银”的贪官污吏。他们高官厚禄,翻云覆雨,尽享荣华,但下场总是可悲的,即便苟全性命,身后只会留下骂名。
历代清官都是有口皆碑的。宋代的包拯,更是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典范。他任地方官,就以清正爱民而获誉官场。任职端州时,对当地所产名贵端砚,前任多以进贡为由,或中饱私囊,或馈送朝中权贵,以为敲门砖。包拯却只要百姓做足上贡数目,多一个也不要。他任知谏院期间,不畏权贵,甘冒触犯皇帝的危险,屡次上章弹奏贪官。他任职的京城开封府,是达官贵戚聚居之地,历来很难治理。而包拯到任后,威震上下,贵戚宦官不敢轻易触犯律条。包拯宦海数十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为官俭朴节约,严于律己,对亲戚族属严加管束,立下家法:后世子孙当官有贪赃枉法的,不得回到老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宗坟地。不听我的话,就不是包家的子孙。并刻石立碑,以戒后人。包拯以其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名垂史册,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榜样,甚至大名远播海外。
三国时魏国有一个廉洁的代名词,叫做“挂胡床”。李白有诗“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就是赞美魏国廉吏裴潜的。裴潜为曹操帐下参军,后任兖州刺史。曹丕时又任散骑常侍、荆州刺史,赐“关内侯”。曹睿时升到尚书令的高位。裴潜为官清廉过人。他任兖州刺史时,做一具“胡床”(即可折叠的轻便坐具),离任时挂在柱子上,不带走一物。从此,“挂胡床”便成了一尘不染的清廉正直的象征。
聪明的人不去做蝇营狗苟之事,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不齿。廉洁的官员不求锦衣轻裘,宝马香车,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而是要避开祸端,树立声望。
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谙以廉治国的道理,他们率先垂范,带领人民建功立业。周恩来总理一身朴实,廉正自洁,成为后世当政为官的不朽典范。他一生廉洁奉公的品质深入人心,深受全国人民拥戴。历史告诉我们,为官者只要清正廉明,勤勤恳恳为黎民百姓办事,人们就不会忘记他。
当今世界各国,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纷纷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廉政机构,严明法治,惩治贪官污吏,弘扬廉洁奉公。新加坡政府素以廉洁闻名于世,清廉、正直是李光耀政府的印记。李光耀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认为“贪污腐败曾是殖民当局的宿疾。如果我们失职或变得贪污腐化,就同样被人民唾弃。”李光耀自己常常身着白衣白裤,把这定为内阁成员的工作服,以示治政廉洁清白。他还告诫家人不应该指望从他那里得到特殊照顾,不应该比普通老百姓特殊。
为官一任,做人一世,当官者向来看重政声。当官总得给世人留下点什么。即使不能离任民有恋惜之声,至少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为官者放下“官”的威势,摆脱“商”的纠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仆。为官清正廉洁对自己、对国家,对人民有百利而无一害。廉洁奉公就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赢得声望,为官廉洁而获得声望的人,即便不能宦海通达,但却可以问心无愧。无欲则刚,只有廉洁才能秉公执法,秉公执法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廉洁奉公最主要的收益就是赢得民心。民心不可违,百姓不可欺,不如此,何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官之道在于廉洁奉公。“公生明,廉生威”是为殷鉴。对于做官的人而言,廉洁奉公是为官之道中极其重要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