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商洛市注定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3年元月6日,商洛市纪委发出一号文件,一号文件不再像过去一样是全市纪检工作计划,而是《中共商洛市纪委关于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安排意见》。艰苦奋斗精神这个话题的重新提起,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
“要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重新提起艰苦奋斗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我们商洛本来就够艰苦,干部工资比别的市区低,还搞什么艰苦奋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03年元月15日,市委副书记、纪委书商洛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辛继先记辛继先专门组织召开电视电话会,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辛继先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到商洛市现实的经济状况,充分阐明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公布了一封群众来信。信虽短,问题却提得很尖锐:“前任领导的车,后任领导为什么就不能用,还要买更豪华的车?前任领导的办公室,后任领导为什么就不能坐,还要重新装修?前任领导用过的手机,后任领导为什么弃之不用,还要买新的?”读完这封信,辛继先书记痛切地指出:“我们商洛市的经济‘与时俱进’不大,可我们有些当官的同志追求享受的念头‘与时俱进’很大。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必须深入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重塑我们党员干部的形象。”
辛继先书记的电视讲话,很快得到全市党员领导干部的认可。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活动,在商洛市全面展开。
商洛市地处秦岭深处,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口236万,年财政收入仅2.72亿,一年支出就高达10多个亿,近8个多亿的财政来源要靠国家扶持,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尽管财政入不敷出,可是铺张浪费、奢侈挥霍却屡禁不止。虽然订了不少制度,但多属规定,缺乏根本的制约措施。山阳县县委书记王恩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地说:“干部工资发不出,有的学校学生住危房,老百姓有的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可一些领导干部口里说没钱没钱,在生活上却像老爷,出门坐车子,吃饭进馆子,五粮液一瓶两瓶不够,高档烟随手拈来,整天脸红脖子粗,哪像个人民公仆。”
几乎在同一天,商洛市的7个县区同时启动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活动。各县区一边组织学习“三代领导核心”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的讲话;学习各种相关的政策与制度,让广大职工干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一边根据本区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对照检查,从实际出发,找准问题,解决百姓反映的最强烈突出的问题。
山阳县委、县政府针对全县贫困面积大、财政困难的实际,在活动中相继作出一系列决策,尽力压缩非生产、非工资性支出。县级五套班子支出一改过去财政大包大揽为预算包干,克服开支与管理相互脱节和以往存在的“大手大脚”问题,本着“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的原则,对以往采购中心统办的车辆维修、加油、保险费用开支,以及会议费、零星接待费和公用经费等严格实行预算包干管理,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第一季度各项开支较2002年同期节约27520元。
从2003年起,山阳县一律取消乡镇、村接待费,并给每个乡镇划拨4000元,全县共投资12万元,帮助乡镇达到五个有,即:有职工食堂、有炊事员、有桌椅灶具、有机关菜园子、有冰箱。如今走进山阳县各乡镇,看见院子里成片成片的各种蔬菜浓翠欲滴,果红叶绿,坐在桌上,一盘盘时蔬饭菜令人垂涎欲滴,吃完结算,一桌下来只有几十元的花销。许多干部过去一个月下来就得花几百元,还吃不好,现在两个月下来花销不足100元。廉政灶不仅节约了资金,节省了时间,让乡财政从负支出中走出来,更主要的是重塑了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山阳县南宽坪镇几个农民对现在的干部赞不绝口,说过去干部出门下乡坐车,进村收费要款,一个个喝的红脖子涨脸,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现在在乡镇街道上再也看不到这些现象。
这样的廉政灶,在商洛市的各个县区都得到了推广。镇安县的领导干部更是从自己做起,从点点节约开始,在“三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不住宾馆,降低就餐标准,仅此就为全县节约资金达10万余元。据统计,县直机关在第一季度接待费开支46.32万元,与2002年同期的67.30万元相比,下降31.2%;会议费支出8.12万元,与2002年同期的11.91万元相比,下降31.8%;25个乡镇廉政灶今年的支出接待费仅1.1万元,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80%。镇安县盖云寺镇为了节约资金,把自己的小车让给镇派出所使用,干部下乡出差坐班车。看见一个个干部风里来雨里去,被太阳晒得黑乎乎的面庞,群众感动地说:“我们党的老作风又回来了!”乡党委为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利用节约资金,将拖欠干部几个月的工资想法兑现,并成功地终结了一次有关乡镇政府多年形成的多面债务问题,为乡镇挽回损失达几十万元。有一位钉鞋匠过去曾感慨:“县长、乡长不如我的钉鞋掌。”现在他又说:“钉鞋掌再好,不如党的政策好。”
丹凤县委大楼建于1982年,多年来,属于宿办合一。进入楼区,楼道黑洞洞,放满了锅灶、桌椅,楼顶上渗漏的雨水把墙面浸得乱七八糟。门因多年受潮风干,裂缝干翘,难以闭合。2002年年底,丹凤县委决定在原来楼的基础上向外延伸6个房子的空间,修四层,解决办公楼。图纸已经设计好,150万资金也筹到位,但是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感召下,丹凤县委取消了即将动工的办公楼修建计划,只对破敝的门和脏黑的墙作简单粉刷收拾,将节约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群众下午走在新建的江南江北大道上,沐浴着习习凉风,发出无限感慨:这才真正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同时商州区和柞水县人大也取消修缮办公楼计划和更新桌椅计划,一次性节约185万元;洛南县取消了在建的县委综合楼内装修和玻璃幕墙、大楼轮廓装饰灯、多功能会议室装修项目,节支54万元。
随着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不断深入,商洛市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公费支出明显下降,铺张浪费风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一季度全市接待费支出仅313.2万元,较2002年同期下降70.2万元,降幅18.3%。
公务小车超编超标风得到遏制。全市共清理违规小车96辆,其中超标超编60辆,违规挂警牌36辆。
使用财政资金修建装修楼堂馆所行为得到从严控制。全市取消修建、装修楼堂馆所和更新办公设施计划,节支437.5万元。
非生产性支出明显减少。一季度全市压缩会议费支出,节约资金355.4万元。仅商南县合并6个会议一次召开的做法,节资就达8万余元。
更主要的是随着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开展,干部下乡不再走过程,而是深入到基层,密切了干群关系。柞水县国土资源局共有33名职工,生活条件比较好,办公有电脑,住宅有家电,代步有木兰,通讯有手机,但在一部分职工中存在下乡怕吃苦,工作讲条件,评比讲待遇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该局领导班子决定利用双休日,组织全体职工到瓦房口乡扶贫,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他们送去了2000余元的生活用品,走访120多户干部群众,同群众促膝谈心,帮助农民整地、锄草、栽树,给农民传授种药、种果树等实用技术,让一些青年职工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没有幸福的今天。通过现场教育,每位职工都做到了帮农民干一件实事,写一篇心得体会,交一户农民朋友,写一篇调研报告。该局还决定帮助村上测量规划500余米的防洪坝,保护一所学校、30多户群众和100多亩耕地的安全;修一座横跨金钱河的钢架桥,解决四个村200多户村民隔河交通不便的问题;修一条简易公路,改变两个村100多户群众行路难状况;修两个组120个人的自来水,解决人畜用水困难;制定栽种200亩黄姜,80亩花椒,组织500名农民搞务农,退耕还林400亩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可使农民人均增收100余元。国土局广大干部职工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而且促使全局干部职工从思想上真正接受了一次艰苦奋斗的革命教育。返回单位后,许多年轻同志决心从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一度电节约起,把有限的物资节约下来捐献给山区人民。
柞水县还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对九间户、瓦房口等两个边远贫困乡实施“双安工程”活动的落实问题。改善边远贫困乡工作与生活条件,制定和落实边远贫困乡工作优惠政策,使干部职工安心以乡为家,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镇安县换届后新到任的10名县级领导干部带头不住宾馆,不换小车,下乡轻车简从,不进经营性餐馆就餐。镇安盖云寺乡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资金,给村民修长达2公里的护河堤,保住了农田,安定了民心。
山阳县王闫乡结合艰苦奋斗教育活动,倡导“干部艰苦一点,让群众过好一点”的作风,倾心为民办实事。乡上8名科级领导每人为一个贫困户捐资100元备春耕。同时,乡机关通过电话费包干,取消乡村招待费,压缩办公用品开支等办法,挤出2000元为村上解决了公路建设的资金缺口;协调无桥乡筹资付清了拖欠三年之久的村组干部工资500多元。
商州区城关办事处20名干部职工背着铺盖住进南家村,自己办灶不扰民,组织群众建成优质核桃示范园500亩,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商洛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冲昏头脑,他们更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将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活动长期深入地坚持下去,抓紧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使商洛市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风正旗更扬,一种久违的精神正在商洛市大地茁壮成长。随着这种精神的不断深入人心,商洛市的经济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