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限内无疑要为党和人民做出一番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的事业,留下值得人们称赞的政绩。庸碌无为,显然不是好干部。然而,政绩观不同,追求的政绩也不同。不正确的政绩观,就会指导其干出劳民伤财的“应景政绩”、“面子政绩”、“形象政绩”,使政绩变成“政疾”,损伤一方经济的“元气”,给人民群众带来沉重的“包袱”。
不久前,媒体曾报道这样两例:一则是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因在九十年代中期大举借债办企业、搞开发,欠下了一亿多元“政绩债”,使新上任的书记、镇长天天忙于应付债主和法院传票。另一则是有“中国奶牛之乡”之称的黑龙江省安达市部分乡镇的养牛户,因奶资长期拖欠和饲料严重不足等原因,纷纷卖掉奶牛。而当地政府为了显露所谓“政绩”,却以“石牛擂台,活牛唱戏”为由,投巨资建“牛街”、筑“牛门”,忙于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由此引起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人们怨声载道。
时下,类似这种因政绩观的“病变”而诱发“政疾”并非个别现象。君不见,一些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过程中,有的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对群众负责,专门揣摩领导意图,竭尽所能拍马媚上。“不怕下边不满意,就怕上头不注意”,专挑“显山露水”的事干。有的搞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把“捏造政绩”作为捞取政治资本的筹码,谋私谋官的手段。有的甚至不惜“杀鸡取卵”搞破坏性开发,以致给后任留下包袱,自己则在群众中留下骂名。“上头发话毕恭毕敬,下边疾苦不闻不问”;“汇报成绩吹天唬地,遇到问题推诿扯皮”;“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就是群众对那些把政绩变成“政疾”的官员的愤慨和讽刺。显而易见,政绩一旦变为“政疾”,不仅败坏了党风廉政建设,影响党员干部的形象,而且也阻碍了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甚至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谨防政绩变“政疾”,一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把心思集中在为民谋利上,多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政绩的重要标尺。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搞建设,都不能超越客观实际和经济能力,更不能为了搞“形象工程”或“锦上添花”的政绩,大肆向群众伸手摊派。三要从实事实办出发。政绩是干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凡事要尊重客观规律,衡量成本,体恤民力,要实实在在创造“造福一方”的真政绩。四要从长远发展出发。想事情办事情,要有短期目标,长期规划,决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搞“拔苗助长”式的政绩。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工作中展现政绩,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按“三个代表”要求,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这一点就会把政绩变成“政疾”,伤民心,引民怨,招民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