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持续降雨以及上游来水,导致渭河发生了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倒灌南山支流,造成支堤多处决口,30万亩农田被淹,20多万群众被迫转移。危难时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董雷代表省委、省政府指挥了渭南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10天时间,三赴一线,以丰富的经验、果断的决策,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保渭河大堤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要求。
董雷是8月31日晚担起了渭南抗洪抢险救灾指挥工作的。晚6时许,他与省委书记李建国、副省长潘连生一行在雨中奔赴渭南。晚9时40分,他们赶到渭南市北邻的渭河大堤,站在水边察看了漫到桥头的洪水。10时40分,又冒着险情来到渭河夹槽地带最危险的罗夫河堤,对河堤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考察。次日凌晨1时许,他在华阴市听取渭南市领导的汇报后,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九八抗洪和今年抗非典的伟大民族精神,坚决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渭河大堤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9月1日清早,不顾前夜的疲劳,董雷又走上大堤视察渭河华县、华阴段各支流及险段,对发现的河堤巡查人员少、抢险物资不足等问题,当即要求充分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强河堤巡查,尽快备足抢险物资。傍晚,他根据掌握的情况,亲自口述了加强防汛工作的五点建议,对渭河大堤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以及指挥机构、责任制和物资支持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堤防巡查,他发现当地干部缺乏经验,就非常明确具体地提出要“实行分段承包,每21人承包50米,三班倒,7人一组,向水面2人,背水面3人,堤顶2人,要来回不停地进行巡查”。9月2日,他再次来到石堤河决口处,经与渭南市及华县、部队负责同志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果断决定封堵罗汶桥下的河道,堵住洪水倒灌。下午,又来到位于潼关县的渭河口研究汛情发展趋势。当晚,再次向渭南市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抗洪抢险工作的八点意见,要求加强领导,有效发挥组织指挥体系的作用;加强巡堤查险力量,全力以赴确保渭河大堤安全;全力组织抢险;搞好物料准备;安排好撤出洪水淹没区群众生活;加强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夺取最后胜利。这些建议和意见,对于渭南抗洪救灾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9月7日一大早,董雷再次来到渭河支流方山河决口处,考察水情变化,现场指导抢险封堵工作。下午,与省长贾治邦、副省长潘连生一道在华阴召开抗洪救灾分析协调会,就淹没区积水的抽排讲了重要意见。他指出,排涝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是今年秋季作物已经损失了,灾区几乎是颗粒无收,10月是秋播的季节,不能按时秋播,也就等于明年的夏季作物又没有收成,这对灾区群众是雪上加霜。二是冬季很快就到,入冬之前不能完成排涝,损毁的房屋就无法重建,灾民就不能重返家园,越冬就可能出问题。三是20多万灾民有家不能归,暂时又没有其他就业渠道,势必影响社会稳定。他要求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调动全省一切可以利用的排灌机械,力争在一个月内排完淹没区的积水,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适时秋播,安居乐业。
9月9日,董雷要赴四川成都参加会议,行程将至,他还牵挂着渭南的灾情。一大早,他再次来到渭南灾区,详细了解石堤河决口的封堵进展,看望了抢险的官兵和干部群众。下午5时30分,又与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贾治邦和渭南市的领导一起,研究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已是夜色茫茫,他才疾驰机场,投入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