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12点整,元党村人就像过节一样,男女老少牵着黑白花点的奶牛,纷纷赶到村主任任蒲诚家门前的一片树荫下挤牛奶。
牛悠闲地站着,眯着眼反刍,不时打一个响鼻或甩甩尾巴,村民们成双结对,或父子,或兄妹,或夫妻,俩俩一对,各自拽着一个肥实的牛乳头,熟练地将奶“哧啦哧啦”地挤到桶里,过磅处不时传来报数声。小孩在牛群间追逐嬉闹,牛犊在尥蹶子撒欢,加上挤奶的人互相戏谑斗趣,整个元党村充溢着富康与祥和的气息,令人着迷。
这时最快乐也最忙活的是村主任任蒲诚。他在张家的牛跟前站一站,李家的牛身上拍一拍。他不停地询问着各家各户的养牛状况,更多的是鼓励他们继续投资,争取成为养牛大户。
对于眼前的幸福,任蒲诚并没有满足,他还想把事情做得更大。现在全村1200多口人,270多户,总共养殖了270多头奶牛,有32个养牛大户。他想通过一年多的时间,争取全村人均养一头牛,养牛大户发展到百户以上,成为真正的“千头奶牛村”。
群众说,任蒲诚是个典型的“茶壶”,肚里有十万个致富“精点子”,嘴里说不出,但他能做。他肚里每“倒”出一个“点子”,总能给元党村人带来一份惊喜,总能给焦虑的村民送上一份甘甜舒心的滋润……
一个会议诞生了一项好产业
1999年8月村级换届!举,元党村村民瞅准了自己可以信任的、时任会计的任蒲诚,推选他为村主任。看着村民们企盼的目光,以及破旧不堪的村容村貌,蒲诚在心里下决心:我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2000年2月,小丘镇产业结构调整会召开,会上提出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奶牛产业的思路。镇上的优惠政策是全镇优先发展四个奶牛专业村,每户扶持2000元。蒲诚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情况,觉得养牛产业绝对有利可图,于是第一个报了名。赶回村后,连夜召集村上一班人,研究奶牛发展有关事宜,结果事与愿违,长达5个小时的讨论,在七嘴八舌中不欢而散。集体的事咋这么难办?他走东家串西家,给村民算收入产出账:买七八千元的一头奶牛,每天挤奶50斤,一斤牛奶0.75元,除去饲料费用,每天有近20元的收入,一个月就是600元,一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如果买回的奶牛是个怀胎牛,下个母牛娃,还至少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这样当年就收回了成本。然而,任你蒲诚说得口干舌燥,村民就是无动于衷。
怎么办?蒲诚没有气馁,他想事实是最好的教员。他联系了村里的3个年轻人,自己先干起来。
要买牛,缺资金。他把自己家里卖了辣子、苹果和其他收入的钱全部拿出来垫资,到信用社跑贷款,到亲戚朋友处借钱,凑够了钱。2000年9月,他们第一次买回5头奶牛,任蒲诚自己就买了3头。接着他又马不停蹄跑回扶贫金1.8万元,再次买回9头奶牛。这时自己买回的奶牛开始挤奶了。群众一看蒲诚说的话不假,认识也变了,纷纷让他给自己贷款买奶牛。
一头牛将近一万元,群众一时拿不出,去哪里找?他找到照金矿刘许政矿长,刘矿长觉得他是个为群众办事的人,借给他5万元,条件是年底要还上。他用这5万元买回10头奶牛。还没到还钱的日子,蒲诚就背着5万元现金亲自还给刘矿长。刘矿长感动了,称赞蒲诚的信誉太好了。他不但没有收5万元,还再借给他2万元。他拿着这些钱又为十几户群众买回了奶牛。
对积极性高的群众他优先扶持,用“成功一户,带动一片,推动全村”的办法打开了局面。
他采取银行贷一点,村干部在外借一点,群众拿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滚动发展。
一些村民不懂奶牛饲养技术,他就邀请专家教授做现场指导,举办培训班,让大家由“门外汉”逐渐变成“内行”。
为了牛奶销售,他多次前往正立公司协商有关收购事宜,并用自己的三轮摩托车免费给群众送奶、拉饲料。两年下来,摩托车变成了一堆废铁,他毫无怨言。
群众打饲料要跑到几里路外的村子,很不方便,他又借钱买回一台饲料粉碎机,为大伙无偿服务。有人问他为啥不收费,他说:“只要奶牛这事办成了,群众富了,不愁包包里没钱。”
牛多了,新的麻烦出现了。尤福海家的牛得了肺炎,村里一时议论纷纷,没买牛的还在袖手旁观、看热闹。蒲诚赶到现场,当即掏出300元,联系镇兽医站医生紧急抢救。牛得救了,尤福海感激地握着村主任的手,热泪盈眶。类似这样的情况,都让蒲诚揪心,他知道,如果村里因病死上一头牛,就会影响刚刚起步的养牛业发展势头。因此,谁家的牛有病,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有时还把牛拉到自家院里,让兽医吃住在家里,观察治疗。有一次他骑车去坡头镇找兽医,天雨路滑,被摔倒在路边水沟里,腿上划了一个大口子,血直往外流,他顾不上包扎,直到把兽医找回家,给牛把病看好,才记起自己的伤口。为了搞好奶牛防疫治病,他主动与正立公司联系找人定时防疫,并聘请了3个专职畜牧医生,常年为村上奶牛服务。后来,干脆给村里请来一位常驻兽医,每月自己掏500元钱给发工资,兽医的住房及生活用品也全是他家的。为了养牛事业的发展,他家里有一部电话,自己还买了一部手机,手机昼夜开通用来联系业务,仅手机费一月他都得花四五百元,他毫无怨言。
元党村的养牛事业在任蒲诚艰辛的努力下,迅速发展起来,至今已发展到270多头。元党村的养牛业已开始辐射带动周围的村子和群众,也有许多下岗职工或外村人,专门落户到元党村搞养牛业。
一座抽水站一条砂石路铺就了一座连心桥
奶牛数量的骤增,缺水成了影响元党村奶牛发展的制约因素。蒲诚就筹划着把村南坡底“筛子洞”泉水引上旱塬的抽水站工程。
办事干练的他顶着刺骨寒风,在荆棘密布的刺槐林中用砍刀拓出一条路,带领设计员干开了。
没有钱,他自己筹集了四千元买来材料,组织群众义务干。蒲诚没有发号施令的习惯,凡事自己带头。在建抽水站的日子里,每天天不亮,他就第一个赶到村南边的沟里,工地上活最重最危险的地方总有他的身影。
由于资金紧张,他家成了工程的总后勤部,蒲诚家的水提来了,蒲诚家的苹果送来了,蒲诚家买来的方便面送来了,蒲诚家蒸馍送来了。蒲诚的烟大家抽,蒲诚的茶水大家喝,蒲诚的电话大家用。
蒲诚家的面用完了,孩子只好到邻居家里吃饭;蒲诚的妻子累病了,无人照看,还得带病忙活。蒲诚的父亲虽已是82岁高龄依然要忙里忙外,割牛草、锄地、掰玉米棒、看护果园,因为蒲诚没有空闲做这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蒲诚一家人用行动感召大家,全村400多劳力奔赴工地。2001年3月22日,水站试水成功。几百名村民敲锣打鼓,自发将一幅写有“人民好村长”五个大字的锦旗送给蒲诚。蒲诚家院内院外,人山人海,那情景,那气氛,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正是这样,当抽水工程第二次上马后,全村男女老少只要有空闲,都急忙赶到工地,有的老人已六七十岁了,一天不落地跟着干,再累,他们心里甜啊!
元党村通往连乡公路的惟一一条土路,路面狭窄,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已成为困扰元党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一次,在把全村人挤好的牛奶往村外运时,因路滑一下子将一辆三轮车上的牛奶全部倾覆在路上。看着白汪汪的牛奶,听着村民一声声叹息,蒲诚泪流满面,他对村干部说:“咱没本事,让群众跟咱受苦受累受窝囊气,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困境!”
2001年冬闲时,蒲诚下大决心将村级连乡路修好。他动用全村70余辆三轮车拉砂石,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拉的拉,铲的铲,平的平,苦战20多天,拉砂石1400多方,铺成了3公里的砂石连乡路。修路的日子里,蒲诚仅为其他机动车垫资加油就花费2000多元。为了花钱方便,他把自己的两头牛犊便宜买了8400元用于拉砂石。
修路竣工剪彩的那一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元党村村民冒着大雪,自发组织,给自己的当家人捐赠了“人民的好村长”、“带民致富功在千秋”等几面锦旗和牌匾,并你50他100地自发组织捐款,有的人开始只捐了十几元,后来看见别人捐得多,便又返回家找钱继续捐,就这样反反复复,元党村村民当天捐款达12930元。淳朴的村民用行动感谢他们的好村官——蒲诚。
一个家庭的奉献温暖了一村人的心
元党村的村民都富起来了,可蒲诚家的日子却过不前去。元党村人说:“我们元党村人把村长害扎哩!要不是因为我们,凭蒲诚的灵脑瓜,主意多,又能干,早富得流油了!”
走进任蒲诚家的屋子,除了一铺炕,一个旧立柜和当脚地一个大坐桌,几乎没有什么家产可言,惟一的奢侈品就是电话。电视是黑白的,还下着)花,很难看清人的模样。蒲诚家来的客人多,蒲诚的妻子成了村里的勤务员,又是端茶又是递烟,又是烧水又是做饭,忙前忙后不得闲。蒲诚的妻子和蒲诚是天生的一对,不善言谈,只会干事,再累也毫无怨言,默默地干着义务勤务员的工作。蒲诚家有三头牛,两头牛下了四个牛犊,但蒲诚没赚得多少钱,自己忙村里的事,还是一年花3600多元的工资雇人养牛。
“蒲诚把家亏扎哩!”这是蒲诚妻子忙急了,惟一的怨言。事实确实如此。别人养牛为的是经济效益,而蒲诚养牛图的是转变群众观念,典型引路。第一批买牛时,他买了两头母牛,不久下了两头牛犊,按常规牛犊两个月后即可断奶,一边让牛犊成长,一边母牛产奶盈利,而他却让自家的两个牛犊吃了四个月奶,养得又高又大,图的是给群众做个样板,让他们树立信心。群众看到了利益,有的想养又没钱,他就把自家的两头牛犊便宜让给了两个贫困户喂养。任耀民是村里另一个特困户,盖不起房子,养不起牛,蒲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干脆又把自家一头价值7000元的大奶牛便宜让给了他。没有草,他还得找蒲诚,每次都要来扛一两袋子,要么蒲诚干脆给他送上一车草料。现在的任耀民不仅有了牛,还成了养牛专业大户。住在养牛新区,有房子住,有奶喝,还有沼气用,美得任耀民整天喜滋滋的。
做不好“家长”的蒲诚却是个好“村长”。30多岁的他已成了大家的主心骨,村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找他,他都能想方设法摆平。村民刘永民有一次从外地买了些牛饲料,途经一个乡时,被工商所将车扣押,工商所认为刘永民是粮贩子,就将他的一车粮送到粮站卖了。刘永民心急火燎地找到蒲诚,蒲诚赶到县上,将情况向县级领导反映,县上领导当即作了明示,很快将一车饲料追要回来。饲料要回来了,又要重新装车,蒲诚自己掏钱雇了一辆车将饲料装上去。路上吃饭、抽烟等花销都是蒲诚掏腰包。当蒲诚把一车饲料完好无损地送到刘永民家时,感激得刘永民执意要给蒲诚送两条烟,蒲诚没有接,反而自己掏钱做了一面锦旗,要村民敲锣打鼓放鞭炮送给工商所,对工商所给村里发展养殖事业的理解表示谢意。
为了扩大奶牛养殖规模,鼓励群众的积极性,结合移民搬迁,任蒲诚千方百计为村上18户奶牛养殖专业户筹建了总投资27万元的养殖小区,“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工程用的砖、石灰、水泥、木材等材料基本上都是他赊来的。用的钉子、绳子、烟、茶叶是从家里拿来的。2001年大年三十,三原等地要账的还坐在屋子里,没法子,只好把自家苹果便宜卖了1000元付了工费。小区没有电,没钱还得办事,他在镇党委书记付国庆支持下,在全镇范围内的地埂、沟边寻找农网改造后的废弃电杆,车开不到地里,他们就一步一步地靠人抬,整整8天,跑遍了全镇的沟沟岔岔。仅此一项为村上节约资金2万多元。到如今,奶牛小区初具规模,已发展到32户。抽水二期工程已将水送到了小区。整个小区用牛粪作原料,每户门口建立沼气池,做饭烧开水全用的是沼气。看见锅底喷起蓝幽幽的火苗,村民们逢人就说:“俺们村长可真是个能人选过去人常说把你能得尿点灯,现在可好啦,我们就是用尿、用粪点灯做饭哩!”
元党村奶牛业的发展,带动了高效农业。现在的元党村,除原来的辣椒产业还依然红火外,新发展了红地球葡萄150亩,优质苹果200亩,苜蓿170亩,酿酒葡萄200亩。产业结构调整初见轮廓,元党村出现了牧业兴百业旺的局面。
一条平坦笔直的砂石路穿村而过,路旁翠绿的冬青和女贞在秋风中摇曳,新建的奶牛小区矗立在路旁,田园里苹果挂满枝头,葡萄紫红着脸,苜蓿绽放着草香,奶牛拴满了全村,到处飘荡着诱人的奶香。这就是如今的元党村。不信,你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