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踏着父亲的足迹——访焦裕禄之子杞县县长焦跃进
打印

  38年前,在兰考大地上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逝世了,然而他铸造在百姓心中的那座丰碑却永存。38年来,人民群众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与日俱增,对他的呼唤日渐迫切。他们期望焦裕禄还能回到兰考大地,带领大家开拓拼搏,治穷致富。

  在这种呼唤声中我们来到兰考大地,在寻觅焦裕禄的踪迹中,采访了他——焦裕禄的儿子、杞县县长、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小焦书记”焦跃进。

母亲让他认识了父亲

  单从相貌上看,他并不像他的父亲。但与他交谈,就会发现他们父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就会感受到一个生命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承。

  其实,父亲去世时,焦跃进只有5岁,对父亲几乎没有什么印象。父亲的许多事,是通过母亲才知道的。也许出于一种责任感,也许出于对父亲太炽烈的怀念,母亲总是不断地给他讲述父亲的故事。她告诉他:父亲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多,却为百姓办了许多事。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适时地出现在群众面前。在那漫天飞雪的日子里,他扛着粮食来到贫困户家中,人家不认识他,问:“你是谁?”他答:“我是你的儿子,毛主席、党中央让我来看望你们。”一句话将他与群众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在那些与大自然鏖战的日子里,他顶雨冒雪查风口、探流沙,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抗灾害,用一腔爱心温暖着百姓的心,用满怀热血播撒着幸福的种子。

  在母亲讲述的故事中,焦跃进逐渐长大,父亲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进了他的心田,父亲的精神作风溶入了他的血液。他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杞县当县长,眼前总耸立着一个楷模,让他不敢怠慢,使他惟有勤奋。他说:“我的岗位与父亲的岗位相似,对我来说既有动力,也有压力。惟恐工作干不好,辜负了人民的期望,大家会说‘他不像他的父亲’。我们都是人民公仆,目标都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同的是,父亲当年是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奋斗,我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父亲的任务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我的目标应该更高。所以,我一定要沿着父亲的足迹走,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百姓办点实事”。

像父亲一样工作

  2000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条新闻,焦裕禄的儿子、杞县县长焦跃进亲自在北京王府井站柜台卖大蒜。焦跃进对着采访记者的镜头说:“父亲的任务是帮助百姓治穷,我的任务是帮助百姓致富。”这是一则让人感兴趣的消息。此后不久,《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等30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事做了宣传报道。用焦跃进的话说:“这一次是父亲的名气帮了我的大忙。”这一宣传为杞县的大蒜生产开辟了新的局面。

  1976年,焦跃进从学校毕业后,就在兰考县插队,当农民,接着当生产队长、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计委副主任,在每一任上,他都以父亲为楷模,一步一个脚印,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小焦书记”。

  1999年,焦跃进调任杞县县长。

  杞县是个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业县,全县103万人口墨守着传统经济,挨日度月。要让全县人民踏上脱贫致富的轨道,作为一县之长的焦跃进,首先想到的是调整产业结构。然而,要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又谈何容易芽他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自上至下做工作,把老百姓的经营观念来了个大转变,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到40%,经济作物增加到60%。其中种植大蒜35万亩,辣椒25万亩,菜花5万亩。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粮食产量达到了稳定。然而,经济作物的发展往往与市场的开辟相关联。大蒜种植业发展起来后,由于市场开辟的滞后,销路不畅,产品积压,价格低下,严重影响大蒜种植业的发展。这就向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开辟市场。于是,作为一县之长的焦跃进就亲自率人去北京开辟市场。他在北京住了两天,将所带的大蒜全部卖完,然后就去做宣传。凭借着父亲焦裕禄的名气,凭借着他的这股子敬业精神,舆论界盯上了他,宣传了他。这一宣传,广告效应马上显现出来,人们知道了杞县大蒜产量占全国第二位,人们知道了杞县的大蒜产量高质量好。各地客商纷纷奔进杞县。大蒜的市场开辟了,价格上去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调动起来了。2001年,全国大蒜年会在杞县召开,杞县的知名度高了,市场更广阔了。现在杞县大蒜远销至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的调整,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至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700元增加到2200元。

  像父亲一样关爱百姓焦裕禄是一面旗帜,它飘扬在亿万百姓的心中,也飘扬在焦家全家人的心中,成为一家人学习的楷模。焦跃进的母亲常对儿子说:“你干好了,人家说你是焦裕禄的儿子,你干不好也是焦裕禄的儿子,对你父亲都有影响。”这一句平平淡淡的话犹如一声警示钟,总在焦跃进的耳边鸣响着,他总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用他心中的那面旗帜在衡量着他、评判着他。使他明白:“一定得干好,决不能给父亲脸上抹黑。”也使他明白:向父亲学习,就必须像他那样心中总是装着百姓冷暖疾苦。用全部精力和爱心去关心百姓,为百姓谋福利。这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父亲为百姓所敬重、爱戴的关键所在。焦跃进以父亲为榜样,平时下乡,不但要了解农业、乡镇企业、养殖业方面的情况,还要用很多的时间去看望贫困户。他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一年至少要走访一百多户贫困户。他有几个固定扶持户,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走一走,看一看,看他们锅里的饭,看面缸里的面,看床上的被褥,看身上的衣着。他还要详细地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然后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情况进行帮扶。对于搞种植的,他帮他们买化肥、教技术;对于搞养殖业的,他帮他们买家畜,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有一户贫困户老太太双眼失明,生活困难且无法自理,为了不让他们挨冻,焦跃进将钱交给她的邻家,让邻家替她安排使用。周围群众羡慕地说:“看这一家多有福,县长还来看。”这家老太太激动地拉住焦跃进的手说:“要不是你,我们就没法过了。”

  焦跃进有一个观点:作为一县之长,就要为百姓办事。作为领导干部不能害怕群众,要主动与群众接触、联系。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他们交谈,就能建立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这个观念使他与群众之间建起了一座连心桥。群众总喜欢找他反映问题,要求他解决问题。凡是有人来上访,他便说:“好,咱们坐下来谈谈。”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当即处理解决的,他就立即处理解决。如果当即不能处理解决的,就指示有关部门处理解决。有时遇到吃饭时间,他就掏自己腰包给他们买饭吃。对一些经济困难者,他还买车票给他们。他的热忱得到了百姓的信任,也给自己惹了许多麻烦。来找他反映问题、要求解决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工作量不断地增大,有时也确实忙不过来。每当这时,他就告诫自己:群众如果没有冤情,绝不会找你。他们能找你,就是信任你,对你抱有很大希望。仔细想想,群众确实很难,很不容易。我们应该热情接待他们。他还深有感触地说:“有时你说上几句暖心的话,有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反过来说,如果我强调工作忙,不见群众,群众就会说:我们跑了几十里路赶来,你都不见。当年你父亲就不是这样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热情接待群众,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为他们办实事,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关键是必须尽职尽责。要扎扎实实工作,努力办点实事,不要虚报浮夸,光往自己脸上贴金。”

  尽管焦跃进对我们谈得很少,但我们已经感受到焦裕禄情感、思想、精神和作风在他身上的传承。难怪群众亲切地叫他“小焦书记”!


上一条: “牛气”十足的村主任——耀县小丘镇元党村村主任任蒲诚素描
下一条: 正气之歌——记富平县城关派出所所长权良生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