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事纪检工作18年的一名老兵。先后在澄城县纪委、富平县纪委、临渭区纪委工作。1990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纪检干部”。1996年7月,所在单位被省纪委、监察厅评为先进集体;同年10月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被中纪委、监察部评为先进集体;就在这一年,我自己也光荣地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十多年的苦乐年华,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是纪检监察工作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纪检干部有案不办是失职,办不好案件是不称职。作为纪检机关的领导干部,必须抓好案件查处工作。办好一个案子,不动一点脑子,没有一点勇气,不做出一点牺牲是不行的。
1994年4月,一封举报信寄到富平县纪委,反映县直某部门领导因为省属两家企业减免“两金”疏通关系“活动有功”,收取“好处费”30多万元,把这笔钱用于给职工建私房和发奖金。这一案件违纪资金量大,涉案人员层次高、人数多,上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下连一群尝到“甜头”的单位职工,一旦查出,势必影响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关系。一时间“说情人”纷至沓来;甚至找借口,编理由,搞对策,试图使违法乱纪行为合法化。纪委内部也有人担心查处此案会影响到中省部门与地方的关系,会损伤部分群众的利益。面对困难,县纪委一班人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坚定了维护党纪的信心,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很快查清违纪事实,给予有关人员应有的纪律处分,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5万元。
1999年7月,在查处临渭区某乡一副乡长挪用巨额公款案中,案件当事人是某领导人的亲戚,树大根深,关系网盘根错节。案件调查刚一展开,当事人就上下找门子,托人说情,办案阻力之大,可想而知。我们顶住了各种“说情风”和关系网的干扰,快查快结,最终将其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在我担任县区纪委书记的十多年中,共查处各类违纪案件510起,受到党政纪处分520人,其中科级干部70人,被司法机关制裁的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反腐败斗争不搞群众运动,但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群众来信来访是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渠道,从中可以及时了解下情,倾听民声民意,又能发现大量的案件线索。多年来,我坚持亲自主管信访工作,亲自批阅群众来信,接待来访群众,亲自做受处分人的思想工作,负责查出结果的落实兑现。有的同志看我太忙太累,建议我只管涉及科级以上干部的信访,将涉及村组干部的信访交给分管副职处理。我认为,作为纪委书记,必须处于党风信息网络的中心位置,尽可能获得最大的信息量,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多层次、全方位的,通过综合分析信访信息,及时捕捉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有的放矢地部署面上的反腐败工作。所以,不吃这个苦,不受这个累,显然是不行的。
在担任纪委书记期间,我亲自处理群众来信来访800余件次,占信访举报总量的90%以上。在富平县工作期间,我以个人名义向全县各界人士发出“征询意见书”3批500余份。有一次,在接待来访群众时,了解到个别党员干部在工资改革期间有弄虚作假问题,便及时抓住这一信息,组织专案调查,查处了两名违纪的干部,向全县发出通报,并及时制定印发《关于保证工资制度改革的五项规定》,从而保证了全县工资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1995年元月,群众来信反映部分乡镇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偷改计划生育底册,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此案涉及8个乡镇、7个部门,26名党员干部,“点”多“线”长,人际关系复杂,调查取证难度很大,且临近春节,时间短,任务重。县纪委全体人员出动办案,连续“攻关”14个昼夜。饿了啃几口烧饼,累了打个盹,终于查清了案情,形成案卷材料30份上千页。涉及此案的15名违纪干部职工分别受到留党察看、撤职、行政记大过等处分,其中有科级干部7人。
为政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妙在于用人所长,抑人所短,量才授职。一名常委兢兢业业在纪检岗位上干了十余年,连续三年考评为区级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从不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1998年纪委换届时,我主动举荐该同志为副书记。提拔一个人,调动一大片,广大纪检干部看到了前途和希望。三年多有十多名同志相继被安排到科室主任、部局领导、乡镇领导等工作岗位上,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更好地发挥了特长。在干部管理方面,坚持“严”字当头,对外出办案人员,经常告诫他们“手不能长,嘴不能馋,心不能贪”。多年来,我所在的纪检监察机关无一人违纪。
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纪检干部是党的卫士,一定要忠卫士之守,尽卫士之责,坚持不懈地与腐败行为作斗争。我热爱党的纪检工作,铁心为之奋斗一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