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德治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措施之一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对提高广大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对惩治腐败,树立廉洁高效的政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但又各有其特点和功能。法律的执行,有赖于道德。司法人员缺乏道德,就会贪赃枉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法律就成一纸空文。法律的执行需群众支持。公民道德素质高,道德责任意识强,就会主动举报,监督犯罪行为;公民道德责任感不强,就会纵容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加强法治,依靠法律规范的权威,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但是仅仅依靠法治,也有一定局限性。即当法制不健全或缺乏严格监督的条件下,一些人就会存在侥幸心理,无视法律而胆大妄为。法不治众。如果群众道德素质太差,违法的人太多,罚不胜罚,就会失去法律的作用。而如果滥用刑罚,就会激化社会矛盾。一个人道德素质高,善恶分明,不论是否有人监督,他都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遵纪守法,抵制腐败现象。所以,对于反腐败来说,法治是治标,德治才是治本。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仅仅用法令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他们虽然能避免犯罪受惩,却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来规范行为,他们不仅知道廉耻,而且心悦诚服。一个人有了羞耻心,知道犯罪是可耻的,他就会自觉抵制违法行为。所以,提高干部的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是从源头上反对腐败的根本措施。道德的基础是利群。善,就是利群、利人;恶,就害群、害人。道德有层次性:高尚的道德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次一个层次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群后己;再一个层次是利人又利己;最低的层次是利己而不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损人利己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一个人确立了道德观念,他就不会做出损人利己、损公利私、以权谋私的事来,就会自觉抵制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现象。所以,以德治国,就是从源头上反对腐败。
二、“三德”建设在反腐败中的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这对于提高干部的道德素质,反对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德治国,首先要以德治党、以德治政、以德治吏、以德治官。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政德、吏德或官德教育,这是以德治国的关键所在。政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而且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
政德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儒家非常重视政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如果能坚持以德治国,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固定的地方,众星环绕在它周围,意即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护。为政之要,在得人心。得到老百姓拥护,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政德首先是要公正、公道、正直。这一点,中国古代儒家早已有过论述。鲁国大夫(当权者)季康子问孔子,什么是“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就是公正。你自己带头公正行事,谁敢不公正呢?政德首先是公正、正直、公道、正派、公平,公正执法,公正无私。有了公正、正直的品德,就不会以权谋私,就不会为金钱、女色、权力、名誉所诱惑。现在司法机关的堂上高悬公正执法几个大字,公正的确是政德的首要要求。
政德的另一基本要求是廉洁。一身正气,公正无私,就会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为政清廉。廉洁是政德的基础,失去廉洁,就无政德之可言。廉洁是公正的保证,廉洁才不会为金钱、女色所诱惑,才能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公正廉明。
政德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甘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说,领导就是服务。恭恭敬敬,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必然会自觉抵制做官当老爷的态度,必然反对以权谋私。
政德的又一重要内容是求实。政德要求公道,就是要实事求是,不歪曲夸大事实,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务虚名,不搞形式主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国家人民忠诚老实,表里如一,坚决反对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有了对国家人民忠诚老实的品质,就会自觉接受领导和群众的监督,就能有效防止和抵制腐败。
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必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这对于反对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事实说明,一些领导干部腐败变质,往往是从贪图女色开始的。一些人当了官,有了权,就不顾家庭道德,利用权力的影响,搞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这本身就是道德败坏的表现。而玩弄女性,光有权不行,还要有钱。于是就收取贿赂,贪污卖官、以权谋私,越滑越深。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夫妻双方平等相处,互敬互爱,相互忠诚,就把住了干部腐败变质的一个重要关口。所以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反对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如遵守公共秩序,爱祖国、爱人民,爱护公共财富,讲究公共卫生,遵守交通规则,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助人为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等。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要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如果有了坚定的公德观念,心中装着祖国、人民,时刻考虑社会公共利益,他就会自觉抑制自己的一些不正当的意识,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致行为失范。
目前,我国的公德建设形势严峻,一些人往往把遵守交通规则、尊老爱幼这些公德置之脑后。一些磁卡电话亭刚建好,就遭到破坏等等。这说明社会公德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不要小看了社会公德,它显示了社会的道德氛围,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大环境和基础。有了良好的社会公德,就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德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貌,社会公德不好,影响民族尊严,显示了一个民族缺乏教养。从道德建设来说,社会公德是受社会强制力制约和社会舆论严格监督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建设比主要靠自律制约的道德规范,要容易一些。所以首先应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这样就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要加强“三德”建设、加强“三德”教育,必须大力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道德的基础。理想信念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的根本价值追求。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信仰,决定了人一生的行动。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分。社会理想决定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又决定于人们的信念、信仰。一个人有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他就会立足本职,胸怀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勇拼搏,勇于献身,就会坚决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蚀,树立廉洁高效勤政为民的政风。坚持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政,从严治吏,坚决把好干部选用关。
坚持以德治国,在干部政策上,就是要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的方针。在干部的使用上,无论是重德轻才,还是重才轻德,都是片面的。德是人的灵魂。德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思想面貌。有才无德,危害严重。当然,有德无才,也干不成事,也不可大用。过去一个时期,重德轻才,以是否听话为有德的主要标准,是片面的。但也不能忽视德。德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道德品质两方面。对干部来说,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是对的;但有的人仅仅把不犯政治错误,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视为有德,而把道德品质看作生活作风问题,看作小事,不闻不问,也是片面的。实际上往往是由于道德败坏导致腐败变质。道德品质绝不是小事。道德关把不严,往往成为一个人腐败变质的突破口,发展下去,越陷越深,后果不堪设想。道德建设,必须从严要求,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事做起,才能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引诱侵蚀,经受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才能出污泥而不染,永葆高风亮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