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落脚到信访局已人到中年。他以韩城信访14年无积案、14年结案率达100%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组织也多次给予他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记三等功一次。他就是现任韩城市信访局副局长阎江民同志。
“没想到已知天命之年,还被提拔重用。”
1999年5月,组织破例任命已到50岁的他为副局长,他感慨万分。
1973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被组织安排到民政局,担任优抚安置组组长。为了全面掌握全市的优抚对象情况,带着地图骑着自行车,他跑遍了全市275个行政村,把所有优抚对象一一核实重新登记造册。如今,一提优抚对象,他仍能如数家珍般地道出×乡×村有几个对象,其各家的基本情况如何。1932年11月,我地下党在韩城的芝川策划了一次事变,在这次事变中薛华亭、吕祝三、张汝忠三同志惨遭毒手。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三位同志的烈士待遇一直没有落实。为了告慰英灵,他带领离休老干部张云杰等人,不辞劳苦,多方查找资料,走访芝川事变的知情人,终于拿出了详实的证明材料。1979年,这三位同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在烈士陵园修建了纪念碑,终使离世五十年的先烈含笑九泉。11年中,经他手平反、追烈、落实政策的优抚、救济对象就达497人。调入信访局后,他仍然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扎实。×村四组村民樊桂英因落户后责任田划分问题得不到解决,连续13年不断上访,市乡调查组几进几出,但问题久拖未决。1995年接手这起案子后,他会同该乡司法办人员利用1个月时间深入调查,找准了问题的症结,并依据政策,妥善解决了樊桂英的问题。1996年1月,樊桂英为信访局送来了“扶困救危,勤政为民”的牌匾。14年中,经他手办过的案子个个是铁案,无一冤、假、错及重访案。因为他牢记一个宗旨是“办信办案,靠秉公执法,让领导群众皆满意;爱岗敬业,凭笔墨印证,叫今人后世都折服。”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及其他各类基金会、股金会近两年问题较多,群众上访频繁,有一次,早上8点刚上班,数百股民就涌进了市政府,要求解决基金会的问题,老阎从党的政策、国家法律,讲到市委市政府的整顿决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早上8点讲到下午4点,才使愤怒的群众平息了怒气各自回家。这时的他,一屁股坐下,连喝水的劲都没了。韩城,是集体上访发案率最高的县市,但却是集体上访到渭南次数最少的县市,他曾上书市委市政府,要求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他提出的“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五条建议”均被采纳,因而该市信访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这里面倾注了老阎的许多心血。
村支书指着他家的土门洞笑着说:“你这是渭北第一家。”
老阎的家庭十分清贫而又不幸。他的母亲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父亲常年疾病缠身,儿子也是残疾。用村民的话说,他家是小康村里的特困户,但他却掌管过全市优抚救济的大权,再困难,从没向组织伸过手,更没有利用特权动用过公家一分钱。走进他的院子,是土墙围起来的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农家小院,大门则是从土墙上挖了一个门洞用十几根木棍捆扎而成。东房是在土墙上搭成的简易住房,北房是三间平房,这道风景在如今的韩城农村是比较少见的。为了节省,家里常年用的是10W灯泡,惟一奢侈的家电就是一台单缸洗衣机。信访工作十分清贫,但也有人送钱送物。1980年,一位病故军人的遗孀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子女的定期补助问题,经老阎认真调查后,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感谢他,她送他5元钱,要他无论如何收下,尽管他的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坚决把钱退了回去。1984年9月,一农民因宅基地纠纷上访,他帮助其解决了问题,该农民送他一条宝成烟(时价1.9元),他推辞不掉,付给人家2元钱。他给自己订有一个“十不守则”,十几年来,他严格遵守自己订的行为准则,从未违犯过一条。
他说:“爱学习的人,是一个明白人。”
他的生活十分清贫,但他的精神却十分富有。为了工作,他自费购置了300多本专业书籍,仅法律方面的就有150多本。他说:“信访工作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社会综合系统工程,不具备百科全书的脑袋,就无法适应工作要求。”他之所以能成为信访工作的“台柱子”,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他知识的渊博。1998年3月正值第九届全国人代会召开之际,渭南市信访局电话通知去京领人,原来韩城市×乡×村村民屈××因不服法院一审、二审判决,越级进京上访。人接回来后,他负责访情调查。在与事实核准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汇报材料并提出两条工作建议,以《信访送阅件》的形式抄报所有市级领导,市人大常委会根据他的建议,对此案进行评议,最后认为一、二审法院在审理中事实有疏漏,处理欠公允,并向渭南市人大提出了建议,使渭南中院对此案进行了改判,从而维护了司法公正。在信访局,他也是一个爱动脑善动笔的人。他写的《农村清财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群众有四怕、领导应重视》等10多篇信息在渭南《信访送阅》上刊登。学生、幼儿住院医疗保险一度是群众议论的焦点,他发现问题苗头后,及时提出《学生幼儿住院医疗保险要加大宣传力度》的建议,并积极和市保险公司联系,从而成功地消除了一起上访隐患。
这就是他,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基层信访工作者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