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脚印一路歌——记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党委书记董占军
打印




  初见董占军是在今年4月份的全省纪检监察基层办案工作座谈会上,当他介绍抓基层办案的工作经验时,那浓重的陕北口音,引得大家频频抬头看他。董占军个头不高,红脸膛,浓眉大眼,融入千千万万个陕北汉子中你就无从寻找,但是一走近他,便被他那与生俱来的豪爽的性格和憨厚质朴的气质所感染,不禁循着董占军的人生足迹追寻他一路的欢歌……

  “把最好的果子留给董占军”

  1981年底,董占军带着一辆“复转”军车复员回乡了,这个消息传遍了横山县的山山岭岭,乡亲们都用羡慕的眼光望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正当董占军沉浸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中时,国家禁止个人经营大型车辆的政策似一盆冷水,把他浇了个透心凉。当初为买这辆车,董占军已拉下了2000元的债务,2000元人民币,对于80年代初的陕北人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纷纷上门讨债的乡亲,走投无路的董占军只好含泪离开家乡,来到延安市李渠镇,经与当地政府协商,带车进入林场提供后勤服务,领取工资和补贴。此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快还清那2000元的债务。

  在林场干了一年,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厚道质朴的人品,董占军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1982年底,李渠林场破例报请上级,将董占军转成了国家正式职工。

  1986年底,董占军成为李渠镇政府的一名干部,并被下派到全镇最穷的登高峁村。登高峁村自然条件非常差,村民虽然勤劳本分,但仍然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

  董占军一下乡,就在那里扎了根。面对村民一穷二白的生活状况,董占军提出人均栽一亩果树的设想,他说只要人均栽上一亩果树,不过几年就可以改善生活了。并指定南阳洼是栽种果树的良田,但这个设想遭到了一些村干部的反对,因为他们想把南阳洼批作宅基地。在打鱼鳞坑时,要求的标准是1.2米×1.5米,但村支书只是应付地挖个坑,董占军一看挖得不合要求,不由分说地上前给他刨了,等刨到第3个坑时,董占军再也不好意思使他难堪了,只好客气地请他坐下歇歇,自己示范给大家看。不一会儿,董占军的脸上就爬满了汗珠,时机颗滚的汗珠,终于感动了持反对意见如村干部,融解了他们心头的不满。人均一亩的果树栽上山了,同时也给登高峁的村民树立起了发家致富的信心。

  4年后,当红彤彤的苹果把南阳洼染红的时候,登高峁的村民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恩人董占军,老支书对大家说:“把最好的果子留给董占军吧!”老支书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有几十户村民就把自家树上最好的果子摘下来,擦了又擦,然后奔几十里路送到了董占军的家里。

“只要为群众办实事,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

  1993年,董占军被任命为蟠龙镇镇长。当时蟠龙镇是延安市问题最多、矛盾最突出的乡镇之一。在董占军之前,已经有两届班子彻底瘫痪。债务沉重,干部作风涣散,酗酒成风,各种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董占军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董占军决定从刹酒风入手。

  尽管董占军爱喝酒,烟瘾也很大,但为了刹住蟠龙镇的坏风气,董占军从进入蟠龙镇起便没有再喝一杯酒,抽一根烟。

  蟠龙镇有个令人头疼的老大难村——纸坊坪村,那里多年没有党支部和村委会,人心涣散,村风恶劣,大片土地因分不开而荒芜,干部下乡不但无法开展工作,而且一不小心就被他们扣住了,因此许多干部不愿意也不敢到纸坊坪村去。

  董占军上任后,他决定亲自下去,但好心人劝他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陷入被动。他说:“越是情况复杂的地方,越要优先开展工作,否则难以安抚民心,我只要为群众办实事,谁也不敢把我怎么样!”他去了纸坊坪村,看到农民赖以生存的大片田地一片光秃秃的景象时,他心痛极了。

  经过认真深入的走访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半个月后,村委会建立起来了,遗留多年的问题解决了,荒芜了整整3年的土地也给分开了。群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在一次开会时,教育局长讲“延安市现在仍然有原始学校存在,而这个原始学校就在蟠龙镇。”董占军一听霎时面红耳赤。当即跑回去一所挨一所地检查学校。当查到四咀小学时,董占军不禁动容了:那里只有一孔窑洞,既是办公室,又是库房,还是教室,一个炕上竟然坐着几个班的学生。董占军激动地说:“我自己没有痛痛快快地读完书,说什么也不能再让孩子拉走我的老路。”他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亲自跑延安,下西安,经过数十次的奔波,终于争取回来近200万资金,在全镇兴建了5所希望小学。

“基层干部像消防兵,哪里冒烟就赶到哪里”

  1997年底,董占军又回到了改变他命运的李渠镇,所不同的是这次是以镇党委书记的身份出现在李渠镇的。

  李渠镇地处延安城东,由于石油的开采,西延铁路的开通、210国道的改建及国家亿斤粮库等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使得李渠镇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但是李渠镇也是远近闻名的“烂杆镇”。一些素质与觉悟低下的干部私欲膨胀,乘机非法挪用、侵占集体资金的腐败现象随处可见,许多村干部工作不民主,财务不公开,严重地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到1997年,李渠镇的19个行政村的财务管理混乱,矛盾突出,人心涣散,强烈不满的群众上访告状的事件接连不断,11个行政村的群众集体上访,从区政府、市政府、省政府,一直到党中央。

  民心的涣散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干部无心开展工作,镇政府干部吃饭无食堂,方便无厕所,院子无围墙,一遇集日,到处摆摊设点,镇政府几乎成了农贸市场。

  董占军上任后,他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深入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了村镇财务混乱、农业生产发展滞后、教育混乱落后等状况是制约李渠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症结,董占军和他的班子形成了“抓信访、查案件、促稳定、求发展”的共识,确立了“治本工程”的基本思路,成立了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董占军认为要使一个上访频繁、民怨较多的大镇从根本上稳定下来,发挥纪检信访的主渠道作用无疑是一把“金钥匙”。为疏通信访渠道,调整了信访领导小组和接待人员,确定一名熟悉镇情,人称“活地图”的副镇长专管信访接待,对群众反映的每个问题都进行认真登记,及时分析情况,研究思路,妥善解决。每逢集日都安排一名镇主要领导亲自接待来信来访,随时协调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并在全镇设立了30个意见箱和建议箱,便于随时掌握村情民意。

  1998年元月14日,镇上召开了近万人的经济工作会。董占军在会上说:我们有信心把李渠镇的各项工作做好,但李渠镇新班子的工作需要全镇人民的支持和监督,李渠要发展,必须上下合力。

  会后,便全面铺开了全镇财务清理整顿工作,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实行村级财务镇级管理制度,并同时在全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的创评活动。

  与此同时,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董占军和他的部下开展了严厉的惩治腐败工作。

  1998年2月,周家湾村近700名群众因为权力之争,打着财务混乱的旗号,向镇政府提出了无理要求:罢免村党支部书记,再由村民大会选举新的党支部书记。董占军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解释政策,可村民不但听不进去一句,反而组织近200人到市政府去上访,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周家湾村的村民竟把区、镇工作组的十几个干部和六七辆车全给扣住了。在这紧要关头,董占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做工作,直到他们主动辞职,才熄灭了群众因强烈不满而高涨的怒火。董占军派镇干部去临时代理支部书记,并于3个月后,逐步建立起了周家湾村委会班子。

  正当董占军和班子成员忙于处理周家湾的问题时,阳山村的群众又因为不能接受铁路建设征迁土地政策去中央上访了。

  镇上派出的工作组赶到了阳山村,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党的政策,并且及时兑现了拖欠农民的款项,十多年的遗留问题解决了。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1999年,镇政府仅用半年时间就查处了7村8案16人,分别对他们进行党纪、国法和行政处理,挽回经济损失50多万元,兑现历年拖欠群众的款项100多万元,并召开了2000多人的反腐败曝光大会,使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化解,信访案件从1998年的385件次下降到2000年的36件次。李渠镇受到了中纪委、省纪委的高度评价,并被省纪委评为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省纪委还对李渠镇的工作经验进行了全省范围的推广。

  局面稳定了,董占军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抓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上。2000年初,根据李渠镇的实际情况和全区的统一发展战略,董占军多次主持召开李渠镇的发展规划论证会,最后形成了紧扣一个中心(经济建设),坚持两手抓(稳定和发展),形成三大工作格局(山川秀美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小城镇建设),开发四大产业(果、菜、牧、三产)的发展思路;同时进行“三园一城”建设,即把李渠的川地建成延安市区的大菜园,把山地建成延安市区的大果园,把农家庭院办成家庭养殖园,把李渠的小城镇建设成延安的卫星城。

  在山川秀美工程上,董占军提出“两年退耕还林,三年全镇变绿”的奋斗目标,使以一万多亩核桃干果为主的山川秀美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如今的李渠镇已经形成了“户成园,村成片,镇成带”的新格局。新建温室大棚512棚。全镇的大棚菜生产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使菜农有了可观的收入。

  董占军用他一路深深的足印和欢歌诠释了“实干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美德”的内涵。

  


上一条: 试析落实责任追究的难点及对策
下一条: 以德治国:呼唤科学的运行机制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