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国:呼唤科学的运行机制
打印


  如何落实“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是继以德治国理念提出后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也是落实“以德治国”理念的关键性操作环节。

  “以德治国”之德,应属科学的符合当今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和广大社会成员行为心理规律的道德。惟有此德,方可成为“以德治国”的圭臬,方可需要科学的运行机制去落实。为此,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

  首先,要从影响品德形成的根本因素方面构建“以德治国”的宏观运行机制。

  1.必须构建一个使有德守德者能受益的运行机制。这样的机制可以保证:一个人只要他守德有德,社会就给他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条件。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如果守德有德者能受益,那么,守德将成为一种社会大多数成员追求的价值取向,会营造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由于有德守德者能从中受益,物质的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便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追求做一个有德之人的道德愿望,从而愿意遵德守德。《管子》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墨子也说:“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由此可见,物质财富是道德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全社会总财富增加了,个人富裕了,品德就一定能提高吗?当然不一定。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满足程度有两个因变量,财富只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是需求的大小。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无限地膨胀,那么,即使有再多的财富也难以满足他的欲望,因此也难有高级的愿意做一个有德之人的需求形成。这样看来,这一机制还必须有助于大家相对公平地占有和分配社会财富,否则,财富越多,不但不能促进全社会整体品德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因不公平感走高而适得其反,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背离道德保障人际关系和谐与稳定的社会目的。

  2.必须构建一个政治清明的德治运行机制。因为这样的机制可以使守德有德者过上幸福的生活,通过遵循道德的手段去谋取个人的幸福。尽管人们最初不会以美德作为自己行为的目的,只是把美德作为利己的手段,但由于社会有一个使有德者能获取幸福的机制,因而他会逐渐以追求美德为目的。就是说,如果有德守德者不能得到幸福的回报,相反,无德者却得到幸福,那么,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会失去原动力。要保证维持这德福一致的平衡,只能靠于政治的清明。因为政治越清明,有德守德者便可能越有幸福可言,相反,如果政治越腐败,有德守德者便越无幸福可言。就是说,要构建成一个政治清明的德治机制,必须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从根本上清除腐败。只有这样,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才会有最初的动因、动力。否则,“以德治国”将会成为一个时髦用语。

  3.必须构建一个有助于优良道德形成的运行机制。这种优良的道德体系应当是这样的,它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心理规律出发,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道德的时代需求和人类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潮,是科学的优良的道德,是广大人民群众易于遵守的道德,也是最易发挥其职能、作用的道德。这是因为,越是优良的道德,它给予广大社会成员的压抑越少,幸福和快乐越多,从而会激发一个人追求美德的需要,提高品德水平。如若不然,便会更多地压抑和损害一个人的幸福与快乐,从而减少一个人愿做有德之人的需要,使其道德水平下降。由此看,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不能要求得太高,而应区别对待,从广大社会成员的觉悟实际出发,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如果从道德的优劣在于是否符合广大社会成员的行为心理客观规律方面看,道德能否到达其目的,根本在于它是否与人们的行为心理客观规律相符,就是说,优良的道德必定与人们的行为心理客观规律相符。事实上,这种科学优良的道德观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给予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以无私利作为最高道德原则,鼓励一切社会先进分子以此为准则为社会为他人服务,逐步向道德的至善峰峦靠近;以为己利他作为基本的道德原则,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在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通过正当的途径谋取个人的幸福和利益;以纯粹为己作为最低的道德原则,允许个别于世于己无害的行为存在,以免滑入损人利己的泥潭。而且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致反对的是损人利己、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等不道德的行为。这一科学的道德观的提出,无疑在“以德治国”过程中曾经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必须构建一个能大力促进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这是因为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尽管道德认识水平高,品德水平不一定高,道德认识不是品德形成的决定性动因,但道德认识毕竟是品德形成的指导因素。道德认识水平越高,品德就可能越高,认识水平越低,品德便可能越低。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总体认识水平,从而促进品德水平的提高。很难想象,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居多的社会里,“以德治国”的方略能顺利实施。

  其次,从影响品德形成的具体因素看,必须构建一个“以德治国”的微观运行机制。

  1.必须加强道德教育机制建设。道德教育,是将科学的优良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从而使广大社会成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实现“以德治国”的过程。这是品德培养的外在方法、外在因素。一般而言,基本的方法分为言教、奖惩、身教、榜样四种。我们遇到的现实问题是,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如社会的管理者——官员、父母、教师、权威人士等能否承担起“以德治国”的主体责任,通过他们将科学优良的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并且能真诚地率先垂范?在这四种基本道德教育方法中,榜样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可以说,作为道德教育者,能否给受教育者树立好的榜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是实现“以德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如果教育者都不守德信德,那受教育者对守德便无兴趣可言,更甭说遵德守德了。

  2.必须加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一种个人化、自觉化的品德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品德,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方法。基本的方法也有四种:学习、立志、躬行、自省。自我道德修养意识的强弱,根本说来在于影响人的品德形成的四个根本因素,具体说来在于道德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可以说,“以德治国”方略实现的程度以及效果如何,基本的评价标准在于,愿意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社会成员的多寡。

  总之,“以德治国”重要的是能构建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如果仅仅停留在言来论去和发发文章表表态,那“以德治国”的理念是不会结出丰硕之果的。


上一条: 一串脚印一路歌——记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党委书记董占军
下一条: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体会...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