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区也讲普通话
打印

    1984年,我参加高考,考取了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南京航运学校。报到的那一天,我的一腔皖南圩区方言让我遭遇了尴尬和麻烦。开学初的一段时期,还是由于晦涩难懂的方言,课堂回答经常引来哄堂大笑。我暗下决心:学好普通话!我把汉语拼音图表挂在床头,把新华字典压在枕下、放在课桌上。每天早上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纸和新闻摘要节目,晚上则收听新闻联播节目,目的还是学习普通话。一个学期下来,我的普通话居然被表扬了。

    寒假回到老家皖南水乡南陵县孙家村,我一嘴的普通话引起了村上乡亲们和亲戚的注意:大多数人赞叹不已,感叹学人必须走出家门才能有出息;有些人则表示理解,说只有讲普通话才能走遍天下;极少数人思想封闭的人则看不惯,说人才出去半年就变“洋货”了,忘本了,回家还卖弄。无独有偶,村上另一个上大学的回家也说普通话,我的腰板硬了许多。此间,村上几位大叔还找上门来,说圩区的方言太难懂,走不出去,央求我教会他们上中学的孩子说普通话,以备将来走出去像个样,此时,我说普通话的底气也足了许多!

    九十年代后期,我回家乡度过几个春节。每次在圩区,发现在外打工的青壮年愈来愈多,他们回家后不仅基本都能讲普通话,还带动了家里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能讲上几句,尽管讲得不很全面,有时还夹杂着半多方言。因为彼此都讲普通话,我们交流得十分愉快,大到国家大事、天文地理,小到家常便饭、风土人情。我层好奇得不止一次问过他们,你们怎么学会普通话的?他们回答,在外闯荡要么是逼出来的,你不讲普通话,无法与人沟通,甚至无法找到工作;要么是自然而然“磨”出来的,因为在外打工的人至少初中毕业,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了,受此影响,耳濡目染,一天一句也就会了……

    最让我吃惊的还是去年的一次探亲。离村上还两里多路程,我望见村口矗立着几幢房子,煞是气派。走进院子一打听,方知是招商引资的一个新项目。这打听不要紧,要紧的是被打听的对象正巧是我的广元大叔,去年73岁,他居然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回答我的问话!在农村,招商引资一点儿也不奇怪,奇怪的是他老人家什么时候、怎么学会普通话的呢?!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广元大叔若有所思地告诉我:近几年,村上引进了好几家企业,在开拓市场和业务往来中,村上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讲上普通话了!言语里,广元大叔透露出几分自信,就连布满皱纹的脸上,分明写着自信,那种从未有过的自信!

文章来源:


上一条: 电影生活
下一条: 电话生活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