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推进便民服务工作制度的调查
打印

石泉县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着眼适应群众公共服务需求,不断拓展工作思路,通过5年时间的探索完善,构建了贫困山区县特有的便民服务工作模式,受到了广大群众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石泉经验在全省推广。

思路源于民所需

地处秦巴山区的石泉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1525平方公里,人口18.2万人,辖11个镇、193个村18个社区,山大人稀,居住分散,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只剩下老、弱、病、残,下山进城入镇到村办事极为不便,即使能勉强下得了山,又不认识人,干部也时常下乡忙其它事情,又找不到人,来回折腾,浪费了时间,增加了负担,群众意见很大。为此,县委、县政府把解决群众办事难,进一步改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作为全县的大事要事安排部署,由县纪检委牵头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县情实际和群众需求,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制定下发了《石泉县关于开展便民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把便民服务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服务型政府建设,纳入县镇职能转变,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

整合资源搭平台

如何搭建便民服务平台,组建一支服务队伍?该县共投入专项经费200余万元,通过试点、实践、总结、再实践,搭建了县有便民服务中心大厅为龙头、镇有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村有便民服务室为延伸的结构严密、三级联动便民服务平台和人员队伍网络。乡镇结合县、乡机构改革为契机,积极转变管理服务职能,通过整合和优化人员、资金、场所等行政资源,构建了镇党委政府服务农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社会事业等办公室,各办公室又对应一个服务窗口,明确专人,集中一块办公,组建成了镇便民服务中心,并把派出所、工商、税务等各站、所(分局),都作为便民服务站的成员单位,并采取集中办公与个别值班相结合和集中办公与流动办公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工作。在村上结合规范化村活动室建设,设立村便民服务室,确规定村(社区)党总支书记为村级代办制第一责任人,村(社区)委会主任为具体责任人,三委班子及村官为代办员,负责代办需要到乡镇及县级以上办理的事项。县上成立了县便民服务服务大厅,设立窗口18个,实行全程代办。县便民服务服务大厅、11个镇、211个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拥有便民服务工作人员及代办员700余人,实现了便民服务工作网络全覆盖。

丰富内容便民众

坚持“精、准、实、用、便”的原则,对全县单位所涉及的便民服务项目进行梳理和核实,并根据县、镇、村工作实际,把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非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纳入便民服务中心管理,集中到各级便民服务网络办理。县中心首批进驻的有县城建局、国土局、民政局等16个部门单位,共98个项目,另有2个综合窗口受理或衔接未进部门单位的服务事项。各镇根据群众需求,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站、所、办纳入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池河镇除结婚证、离婚证、身份证不办外,梳理67项为民服务项目;饶丰镇还延伸为群众代写申请、书信,迎丰镇、两河镇为在外务工人员代办农村合疗报销200多人次,使便民服务从以往单一的咨询、办证、办事服务转向综合服务;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在开展证照代办服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矛盾调处、宣传咨询、教育文化等服务内容,仅池河镇明星社区累计帮群众担保信贷资金1000余万元发展生产。

探索机制促规范

作为“要饭”财政的山区贫困县,县和镇不可能像其它发达地区一样专门建起一座大楼或者一个大厅来把所有的部门容纳到一起办公。如何就有限的窗口规模和功能设置来满足群众的服务要求呢?石泉县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山区特有运行机制,即“集中受理(县中心一个口受理)、分类办理(各部门单位按照流程办理)、限时办结(由中心监督按照承诺时限办结)”的运行模式,开展“六公开”服务(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法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申报材料、公开承诺时限、公开收费标准),对群众要办的事实行“五制” 办理(直接办、承诺办、协助办、补办告知、明确答复)。制定完善了便民服务工作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群众评议制、考核评价、奖惩兑现等管理制度,形成了中心、部门、窗口和纪委监察机关“四位一体”监管机制。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石泉县便民服务工作,搭建了群众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与党委政府工作机制的统一运作平台,开创了“民愿、民意、民利”得以实现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模式。据统计,便民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级便民服务组织共受理各类事项5万多件,为群众节约办事成本达300万元,群众满意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不跑冤枉路”和“小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大事不出县”的目标。


上一条:关于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条: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问题及对策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