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调查显示,在今年“两会”的诸多议题中,受访者最关注的仍然是食品安全问题,尤其在农村,食品安全隐患较多,令人堪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漠
我县人口90%以上在农村,农村的食品需要量很大,容易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把一些不合格食品充斥农村倾销;农村一些集贸市场、熟食店,卫生环境差、生熟不分,尤其一些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高,滥用农药现象突出;部分经营者在熟食加工中,为了利益或吸引顾客,用“吊白块”等违禁物质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农民为了图便宜、方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采购过期或即将过期、不合格的食品食用;在农村由于风俗习惯,婚丧嫁娶大摆宴席,从购进原料到现场操作无人把关,群体就餐中毒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农产品源头污染严重
1、化肥农药使用“遍地开花”。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光氮肥的使用每年均达2500-3000万吨、农药130多万吨,两者的单位面积使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农药的使用以有机磷杀虫剂占主导,取代了过去的农家肥无机肥使用。
2、各种化学剂超量使用。如现在农村从小麦浸种到耕作除草、瓜果催熟到养殖鱼虾及贮藏运输保管等,也存在着除草剂、杀菌剂、保鲜剂等各种化学物品的超量使用。通过全国几次抽样检测,瓜菜中的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均超标,一些含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成为人们盘中餐。
三是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监管难
我县的生产加工企业70%以上在农村,85%以上的生产加工企业都是属不足10人的家庭小作坊,基本上也都没有自检能力,人员素质技术能力低下,生产环境条件较差。农村很多集贸市场、饮食摊点、学校、建筑工地食堂条件简陋、经营人员卫生意识差,有些是“三无”产品或过期不合格产品,长期食用,会不同程度地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四是监管机制不完善
国家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是相关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不完善,难以操作。一些食品安全职能部门检测设备落后或空白、方法简单、标准不一,不能适应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食品安全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出现涉及部门多、检查多,而实际有效监管力量弱,没有收到实效。
二、对策及建议
一是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采取多种形式,传授鉴别假冒伪劣食品的知识和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维权网、食品安全监督网、卫生防预监督网,利用相应的网络有效地掌握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充分发挥现有的12315举报网的作用。
三是增强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要增强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意识,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积极倡导连锁超市进农村,引导大型超市以“流动放心店”的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惩处力度。建立联动监管长效机制。各部门携手联动,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转移,把住食品原料、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抬高违法成本,规定出现违法行为不能再从事食品生产行业,情节严重者可采用刑事处罚。